他们的孩子

他们是养孩子都很难的一群。 小林一茶(1763—1827),江户时期著名俳句作家,52岁才娶妻,到了“去日苦多…

他们是养孩子都很难的一群。

小林一茶(1763—1827),江户时期著名俳句作家,52岁才娶妻,到了“去日苦多”的年龄才体会到女性的温存,所以,一茶非常贪恋床笫之欢。没想到,更大的悲剧在后边:小林一茶和第一任妻子生的三男一女先后夭折,他在俳句中不断表达着自己的丧子之痛。妻子和最小的儿子是一前一后撒手人寰的,相差没多久。

为什么这些孩子一个都没长大成人?营养不良可能是第一诱因。

法国的卢梭(1712—1778)在少年时代遇见了华伦夫人,那是一种幸运,少年时期在成长和金钱方面“少走了不少弯路”。晚年的时候,卢梭也没闲着,据说和另一位女性同居生了五个小孩,都送到保育院去养了。不能不说,那是卢梭的孩子们的幸运。随便聊聊的图片

一茶也好,卢梭也罢,都不是合格的父亲。杜甫也有一个孩子饿死。陶渊明在种地的时候,想到自己那五个儿子,一定很发愁。形形色色的读书人,形形色色的父亲。不擅长营生的读书人背后,往往是一大群挨饿受冻的孩子。至于女性,要孩子和养孩子更是有前提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萧红,干脆就没有勇气去当妈妈。

孩子,首先是吃。古代不像今天有这么多超市,没吃的,就得像杜甫那样去挖野菜,想各种辙。然后是教育,我没兴趣去搜索杜甫或卢梭后代的下落了。杜甫死在一搜破船上,儿子们当然没有遗产,也没有爸爸作品的版税。考科举吗?不清楚。我们知道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代,却不知道杜甫的后代的名字。

吃饭,教育,养孩子的两道关。第三关是亲情:好多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很失败,最近,季羡林老先生的儿子跳出来,写了一本书,书写自己失败的父亲。视角独特呀,我是没时间看,爸爸的失败或成功都成过去,季老的儿子难道不是在“消费”他另一个世界的爸爸吗?桥梁学家茅以升晚年也和长子闹到互不相认。

第四道关是保护,至少不牵连。法学家杨兆龙(1904—1979)子嗣不少,儒林也有一门忠烈,全家都对事业热情,对人世热情,对人事太少防范,面临文革的空前劫难,杨先生的悲惨遭遇先不说,连姑爷都饮恨而亡,怎一个“痛”字了得?!

顺序大致搞明白了:吃饭,教育,亲情,保护。父亲看到儿女,要想好如何过这四大关。小林一茶和卢梭都是不能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前者饱尝丧子之痛,后者把孩子送到慈善机构去养活,回家再“生”下一个。

武官想留点军功章或者荫蔽田产,文人若不在了,能留下什么呢?作品吗?孩子吗?孩子是一种特殊的作品,好好善待他们,好好想办法。

笔和生计都不能停下啊。为了孩子。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