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消逝的小江渡口

小江渡口,当地人称“河坎”,是小江坝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九十年代前,县政府在这里设过粮站和供销社。乡政府在这里…

小江渡口,当地人称“河坎”,是小江坝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随便聊聊的图片

九十年代前,县政府在这里设过粮站和供销社。乡政府在这里设过贸易货栈。村委在这里设过粮食加工厂、医疗站、铁匠铺、理发店等等便民工程。

小江渡口对岸,就是洋县最大和最富裕的镇——谢村镇。

谢村镇逢的是百日集。所以,二龙乡一带的山里人,经常把山里的土特产像木材、柴禾、竹子、木炭、天麻、……之类通过小江渡口运到谢村镇去卖。小江坝人,也把他们的出产之物像:萝卜、白菜、玉米、红苕,过河挑到谢村街上变钱。八十年代期间,小江渡口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河里的沙石,一群群寸把长小鱼儿在水里欢快地嬉戏游弋,清澈的河水掬手可饮。河滩的细沙真白啊!白的就像冬日的雪霜铺在了沙滩上,晃的人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最有趣的还数在河里嬉戏打闹,蹚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八十年代的渡口,有四艘大木船。那时候船上没有柴油机,来往摆渡,全凭梢工用竹篙撑船。过河人数多的时候,两艘木船对着开。

初冬,河水逐渐变浅,渡口上便会架起一座木桥,每一孔桥柱上,铺上三页桦棣木木板,每一页桥板宽约五十厘米。每隔五十多米长,还会搭一座让桥,南来北往的行人十分方便。木桥就像一条巨龙,把汉江两岸紧紧地连在一起。

那个年代,交通运输的方式就是一根扁担两个肩膀,肩上的行李是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偶尔也有独轮车,架子车,自行车等陀着货物经过。每年腊月,渡口上贾商云集:有卖柴的、卖菜的、卖肉的,贩牛羊的……车连车,人挤人。木桥上就像一长排黑压压的甲壳虫,半天只能挪动一步。过河的人要是不小心把物品挤掉到水里了,梢工会快速划上舢板船帮你捞起。从谢村镇返回的人们,也会顺便捎点衣服鞋袜,谢村黄酒之类的生活用品……

七十年代之前,小江渡口没有卖醋的,买醋要到谢村镇上去灌(散装的)。那时候,醋六分钱一斤,火柴二分钱一盒,食盐一毛五分钱一斤。有一次,我在谢村镇灌了六分钱的醋,因为太渴了,和外甥东娃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回到家里,只剩下少半瓶醋了,被母亲狠狠地骂了一顿……
现在,随着乡村道路的硬化,电瓶车和汽车的普级化。江河二岸的人们开始绕道,走洋县汉江大桥了。

小江渡口现在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渡口河堤上,那两株四人合围的麻柳树,也像八十岁的老妇“谢顶”了。那几间梢工住的小木屋和红砖房,周围杂草丛生,就像是乡下被人们遗弃的公共厕所。唉!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感慨!

我有一个梦: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能架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因为,这对于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工匠来说,并非一件难事!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