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李白终老升天地

今天是10月23日。我们要游览的是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风景区。   采石矶是马鞍山市翠螺山延伸而濒江突…

今天是10月23日。我们要游览的是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风景区。

 

采石矶是马鞍山市翠螺山延伸而濒江突出的悬崖峭壁。据词典释义:山石临江称作矶。在万里长江沿岸,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山矶,而采石矶与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被合称为著名的“长江三矶”。三矶之中,尤以采石矶风光旖旎,山水秀媚而名传遐迩。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北齐诗人王僧孺就赞誉它是危岛耸峙,枫林如画。李白也有“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的诗句来描绘它的自然景色。

随便聊聊的图片

采石矶风景区是以采石矶为主体,以长江为纽带,以诗人李白的活动贯穿其中的风景名胜区,因山水风光,绝壁矶石而名闻天下,列为长江三矶之首。

 

有一个传说与此有关: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山上建广济寺,掘井时,挖得一块五彩斑斓的大石头。寺成后,一个小和尚把这块彩石琢成香炉供奉于广济寺内。这座香炉,一经红日照射,便可映出不同的光泽,如翡翠,似玛瑙。村民们都说这香炉上的丝丝纹路,是小和尚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于是村民将这里命名为采石矶,一直到今日。(古代“采”“彩”不分)

 

为一睹彩石风韵,我和老伴拄着拐仗爬了88级台阶,从山脚下一直爬到半山腰,才进到广济寺大殿。现在广济寺的住持是位僧尼,问起彩石香炉,她一无所知,但她热心地带我们一一看过每位神像前的香炉。我们在大殿楼上,地藏菩萨前见到这座彩石香炉。石香炉样式与平常庙宇中供奉神灵烧香用的香炉无异,只是石头炉身上雕刻着“采石广济寺”和“赤乌二年”的字样,炉身经千年燃香仍五彩缤纷,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秀丽的采石矶就像一组如画的屏风矗立在长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耸立在翠螺山至高点上的三台阁则像一粒珍珠镶嵌在山巅。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如今的三台阁,阁分六层,高31米,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地耸立在翠螺山巅。正如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三台阁题记》中所说:“长江流到这里,已足可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以及“此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应该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由于翠螺山很高,我们欲乘缆车登临此阁,但工作人员以我们年龄大为由,客气地拒绝我们乘用缆车。我们无缘亲睹三台阁胜境,也不能读懂万里长江了。

 

退而求其次,我们来看“三元洞”。三元洞是采石矶上5个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个,洞体依崖临江,上下两层,洞外绝壁陡削直落大江,景色险奇。

三元洞有不少民间传说,流传较广的是,古代有三位文士进京赴考,途径采石矶遇狂风大雨,江中舟船尽覆,他们因在此洞躲避,幸免于难,后来三人都中榜做官,故有“三元”之说。

采石矶素称天险,附近江面水急浪高,洞前有小径凿石为梯,又有山崖栈道与其它景点相联。但终因路险难行,我们还是放弃了。

 

转道下山。来到太白楼。太白楼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

太白楼原名谪仙楼。李白42岁时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他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褒称李白为“谪仙”。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修辞,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使人感觉特别有“仙气”。故,谪仙楼就是为李白而造。

太白楼为三重飞檐木结构古建筑。左右回廊,歇山屋面,琉璃覆顶,蔚为壮观。登楼环眺,长江美景,尽收眼底。

 

太白楼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简瓦滴水饰物有鳌鱼走兽,造型古朴典雅,挺拔壮观,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太白楼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细,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建纪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手笔。缘楼内木梯而上三楼推窗远眺,但见长江如练,白帆点点。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祠顺应地势,随坡而建,有回廊与前楼二层相连。太白楼周围林木葱茏,芳草遍野,景色清幽。每当雨过天晴,或朝辉夕照之时,林中薄雾辉映出五色光芒,变幻无穷。

 

我们从小学习古诗词,李白的“诗仙”称谓大家并不陌生。其实不止“诗仙”,李白因为极爱饮酒还被称为“酒仙”和“醉仙”,另外因为其惊人的才华被另一位大才子贺知章赞为“谪仙人”,意思是被贬下凡的神仙。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漂移自由,乐于游山玩水,常隐居深山寻仙问道。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仙”字密不可分。

 

因为李白的一生十分神秘,所以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就连他的出生地到底是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还是陇西的成纪(今甘肃天水)都无从考证。不仅如此,他的死因也成了一个千古谜团,更有甚者认为李白并没有逝去,而是已经得道成仙。

李白之死,至今也是众说纷坛,大致的说法有三种可供参考:

一说是醉死。因为李白一生极爱饮酒,从他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这类记载也使李白醉死的说法很具说服力。

 

二说是病死。据史料记载:唐代最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是当时的当涂县令,也是李白的族叔,他在《草堂集序》中写道:“公(李白)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唐代-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序》云:“(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从“疾亟”、“以疾终”、“赋临终歌而卒”都可以明确的看出,在他们的眼中李白是病死的。在太白楼后园有“草堂晚秋”,正是李白临终托其族叔李阳兵为其诗稿作序的场景。增强了其病故的真实性。

 

第三种说法极富戏剧性,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传说。五代时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是最早关于李白溺死的记载。

后来,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云:“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宫锦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他的诗词描述的更为形象生动。随后更多的后人开始根据此说法散发想象力。加之采石兴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谪仙楼等,足以使人们想当然以为这些遗留后人的建筑当为李白墓葬之地。

 

虽然第三种说法终归是传说,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始终愿意相信一生桀骜不羁的诗仙李白一定如诗中所说,“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

不管哪种说法,总之李白的死,总离不开那个酒字,捞月也好,醉死也罢,哪怕真是病死的,也是因为平时饮酒过度引起的。

 

所以说,李白这一生”成也是酒,败也是酒”。其实,这世间所有事物不都是这样吗?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任何事物在你享受它给你带来快乐的同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给你带来的痛苦就会来临。所以要理性地对待一切,酒色财气都不可过度!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