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灶台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童年伴着贫穷和饥饿度过。民以食为天,灶台就是一大家子人吃饭的地方。母亲自从嫁进了家门,一生…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童年伴着贫穷和饥饿度过。民以食为天,灶台就是一大家子人吃饭的地方。母亲自从嫁进了家门,一生几乎都是围着灶台转。

随便聊聊的图片

过去那个年代,经济条件相当落后。厨房几乎都是士泥巴墙、烧的是木柴火;遇到阴雨天、烟出不去,满屋烟雾弥漫、直呛的人喘不过气来。

在农村,有句俗语。十月的天、碗里转,巧媳妇、一天能做三顿饭!这话在现在,有点脱离现实。但在过去、的确如此。

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的人。即使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她依然把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调节的妥妥当当。

野菜,经过她的双手、操作一下就成为美食。记得那年春天、多少人都粮少菜无的情况下。母亲在第一场春雨后、就早起了。用了半天的时间,在那个光秃秃的山坡上、拣回一筐子地软。

地软,是一种土生士长的野菜。春雨后、自然长成;拣回来后,除去泥土杂物、再用清水淘洗干净。在开水里煮一下,拌上调料和盐,包在酵面里面、放在蒸笼里蒸熟。闻到那香气四溢包子味、就知道它有多么的好吃!

说来也巧,当这热气腾腾的地软包子、刚要出锅时,门口就来了母子俩个乞讨的。过去、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经常有人生存无路、乞讨为生;普天之大、众口余生。给这些无依无靠的人,施舍一点也是一种做人的善举!

母亲毫不犹豫地拿了两个包子,让她们母子趁热吃。而她自己那天中午,只喝了点稀饭。临走时她又给那母子俩一人一个地软包子,让他们带着吃……

多少年已经过去,幼年的这一幕却时刻留在我的记忆里!

就是这种土的不能再土的灶台,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厨房;却有温情和美味在里面!

随着时代的变化,灶台也逐步升级!进入九十年代后、农村普遍用上烟囱灶。大大地改善了厨房卫生和环境,一日三餐也花样翻新、荤素搭配,母亲做出的饭菜更是味香馋人!

只可惜,儿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一年四季、很难在一起吃顿团圆饭。

每年除夕,母亲都会早早起床。自己亲自上厨、做一大桌子饭菜,让我们兄弟姐妹都来吃饭!这种全家宴已经持续了好多年……

再后来,我们都从农村搬进城里来居住。灶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天然气做饭。

母亲年龄也大了,对这些现代化厨房设备、只能望而生叹。我们也知道,无论我们做的再丰富、再香的饭菜,都不能满足她老人家的口味!

过去的灶台虽然简陋,但她做出的那种醇香、地道的风味是无人能比的!还有亲情与爱心让人难以忘怀、回味终生。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