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林榆鼓的故事

乃林镇早先就有造榆鼓的作坊,很有名气。到“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便被当做“不务正业”和“资本主义苗头”给取缔了…

乃林镇早先就有造榆鼓的作坊,很有名气。到“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便被当做“不务正业”和“资本主义苗头”给取缔了。手艺人不敢做,手艺也就濒临失传了。
乃林供销社有个职工,姓乌,叫乌有才,是喀喇沁王族兀良哈后裔,人善良聪明,曾经负责收购榆鼓销售,与做榆鼓的手艺人经常打交道。当他看到制作榆鼓的手艺即将失传,心里觉得不得劲儿,就偷偷的向那些制作榆鼓的手艺人学习,逐渐便掌握了这门儿手艺。
文革结束了,各项政策都松动了,老乌便开始鼓捣着制做榆鼓。
榆木这东西非常坚硬。俗话说:“干榆湿柳,给木匠加酒!”榆木属于硬杂木,刨、锯都非常费劲儿。可是做出鼓来,不仅坚硬结实,而且声音纯正。为鼓捣这些干榆木,把榆木板做成鼓腔,老乌可真没少费事。好在那时候,机械化来到农村了,老乌用上了电锯、电刨子,让他省了不少力气。
蒙鼓的皮货是牛皮,这材质音质浑厚,而且经久耐用。当老乌把榆鼓制作成功之后,供销社的同事们都来向他祝贺。
传统的榆鼓工艺被抢救恢复起来了,来找老乌买鼓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内蒙古的东部盟市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客户居多。

随便聊聊的图片
这多年来,老乌做的鼓,可谓无计其数,小巧玲珑的腰鼓,唱戏用的堂鼓,办会用的大鼓,堪称琳琅满目。他制作的鼓最大的直径两米,就摆在全国秀美旅游村落雷营子村部前。
现在,榆鼓工艺已经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的保护了。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