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予我

“教学的一个悲剧是,有时候教授在课堂上倾注的,远多于学生当时所能吸收的,但事实上,这种高强度的教学更像是在树人…

“教学的一个悲剧是,有时候教授在课堂上倾注的,远多于学生当时所能吸收的,但事实上,这种高强度的教学更像是在树人,等到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成年生活中的种种现实会浇灌这些种子,令其茁壮成长。”

随便聊聊的图片

“在大学里,人们有求知和求真的热情,人们愿意亮出观点,然后辩论和倾听,经此一役,便再也不会满足于停在平地上,不会满足于刷刷推特,甚至不会满足于看看报纸或是真人秀节目。”

 

“我们无法写出前人所总结出的理论、哲思,但我们可以阅读他们、理解他们、选择地认同他们,并加入他们所构画的愿景、理念中去。”

 

前天看了一段芝加哥大学的毕业演讲,很有感触。

 

可能大学之于我们,远不止是学会学习一门专业,一个理论,一个科目,而是如何学会学习,领会学习之于人的塑造,并将学习灌注一生。这学习,也远不止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它来源于身边接触的每一个人,来源于眼睛所见的每一个事物,来源于在社会、世界上感受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异同,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将这所有学习的成果具像化、物质化,但恐怕正是这种非物质非具象的产物,才让人有了可以不依托于外表不依靠于介质却能引人夺目的所谓“灵魂”,才让人有了所有因愚蠢搞笑而带来的快乐以外的更为充实更为内在的快乐。

 

NK的校训被我们很多人所喜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虽然经常开玩笑说“日薪越亿”,但大学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逃离世俗物质的恒定,纯粹的带着理想化的追求点什么的地方。校训早就被细致地解释和阐释过无数次了,可是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发现,校训的精神的确熔铸在了血液里。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无所谓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如何在时代的浪潮里,探寻自己能之所在,再将自己的“能”在“公”中最大化的应运,再在其中不断进步与改变自己,也许就是这个“公能”精神对我们自身而言的意义本身。虽然在NK也有很多艰难、失望的时刻,但千帆竞后,我很感恩的是,也许别人只看得到NK予我的学历背书,但于我而言,它所给予我的价值和厚度一定远远高于它所能帮我敲开的门。它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已经决定了我的人生走向,决定我会与何人为伍,决定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原来以为大学只是比初高中更进化了一步的一个需要学习四年的地方,后来才意识到,四年的大学可能是需要用一生来读完的。

 

我想起来十几岁的时候,极好的朋友去游学,邀我一起,我妈支持我说去吧,她给我出钱。但我没去,我记得我那时候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我那时候可能就是觉得还没能力去认识这个世界,也没有信心可以抵抗住来自不同价值判断的诱惑。也许命运予我,一直是宽宥的。刚过了二十,大学就给了我打开了世界的门的机会,和我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去推开这扇门。也真有一刻觉得,大学此前的书都是不白读的,也是不白背的,忘了是哪一刻,可能是站在卢浮宫里的时候,也可能是在罗马斗兽场的时候,哦,原来那些知识远不止是帮我拿了高考的分数而已,可能更是为了让我无论在哪个博物馆里,都能找到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连接吧。由此看来,其实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在为了下一刻做准备。看似被划分了节点的人生旅途,也许从一开始,就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十几岁那个觉得自己没准备好的我,肯定想不到二十三岁的我又跑到大陆彼岸的岛国求学。同样十几岁的我,也还没意识到,做好当下,就是在为自己做好准备。

 

感恩且珍惜,还在大学里流淌的时光吧。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