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洋县

老一辈常说,洋县人在外面作不了大事。此话有些武断。洋县人在外面创业,事业有成的大有人在。虽说他们飘流异乡,但对…

老一辈常说,洋县人在外面作不了大事。此话有些武断。洋县人在外面创业,事业有成的大有人在。虽说他们飘流异乡,但对家乡的感情流恋却不忘缺。

随便聊聊的图片

老伴的姐夫和他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全家今年春节回洋县,她们的言谈具止、生活习惯更加深了他们对老家的感情。使我感慨万分。

姐夫已八十多岁。老家是陕西安康人。他自小离家,前几年回去和他的同门老者相见,那些较他年龄大的老者已低他三辈,亲近 同门已无。二姐虽已去世多年,娘家是个大家族,兄弟姐妹键在的还有八、九个,近亲多达六、七十人。所以姐夫一大家经常以洋县为老家。姐夫这几年基本上每年回来,不是女儿陪伴就是儿子接送。虽然二姐不在了,可我们仍然相亲相爱互相尊敬,一大家其乐融融。

姐夫和他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全是石油职工,可以说转战大江南北,新疆、甘肃、四川。现在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定居。对老家洋县却情有独钟。大外甥自小在洋县度过了小学四年级,其他几个小的在老家偶尔度过。老伴未出嫁前在新疆、甘肃带过他们多年,从小就接受了老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的烙印已深深地打在了他们心里。成人后,只要说回老家,那就是洋县。个个兴高采烈,回来 后人人流连忘返,久久忘不了亲人的热情,常常提及家乡的口味。

说实话,能留住老家的情感外,洋县的气候物产也是他们不可忘缺的因素。

洋县的自然条件可以夸口的说是得天独厚。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严寒的冬季得益于北边的大秦岭,阻挡了西北利亚的寒流,最低气温也不过摄氏零下五度;苦暑的夏天,南边的大巴山隔离了东南沿海的热带风暴,最高气温也不过摄氏三十三度上下。夏收小麦秋收水稻,一年两熟。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流向东贯通洋县全境。外称小江南,鱼米之乡。

最直的称道的是洋县的自然环境。朱鹮世人称吉祥鸟,不论从她对自然环境的生存条件,还是对她的食物链中都出于顶级位置。洋县是她野生条件的唯一营巢地。

这里的自然环境养育了这里的人们扑实宽厚,使这一颗频临绝种的神鸟由当初发现的七只,通过保护、人工饲养现已发展到三千多只。民以食为天。五谷丰登造就了这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食物特点和舌尖上的口味。

洋县产小麦,要说面食和关中有很大的差别,也跟不上华北的花色品种,但他们哪里吃的有的,洋县人全会做会吃。就拿洋县人爱吃的浆水面,有些地方叫雪里红,但和老家的浆水面,不论从作法和口味上大不一样。有一年,我和老伴去山东姐夫家,按洋县的作法泡制浆水菜,可就是不一样,没有洋县的浆水菜青香酸脆。后来我想,可能和哪里的水有关吧。今年他们回家一个劲的想吃老家的浆水面。

要说米食不比南方差。洋县以及汉中人早餐,大多喜欢吃凉皮。冬天一张热面皮,店家蒸得薄切得宽,半碗提前熬好的热调料水,再加上让人眼馋的红油辣子,外面寒风凛凛,吃者额头冒汗,口里不住的说入味入味。。凉皮还是凉吃更爽口。洋县所有农家都会作更会吃,薄薄的细细的,外加绿豆芽、波菜,爱讲究的人家还要加些胡萝卜丝,红油辣子姜醋蒜,就是不吃,让人一看五艳绿色已让人垂筵三尺。饮食业的三要素色、香、味具佳。

有人文称,此面皮流传于西汉已无法考究。但由大米浸泡,嚰浆后上蒸笼作法人人皆知家家会作。外地人也有面蒸的、洗面筋的等等。洋县在外地的人总觉得还是家乡的面皮正宗,就连本地人外地出差,回家后一定要先来一碗面皮解馋。

今年姐夫一家回来走亲访友,家家有菜豆腐、户户有面皮。临走时还没吃够,五人买了六碗面皮要在路上吃。

我想那些在外地的洋县人,一来是亲情所致,再者老家的美食口味,人们常说;舌头品千下,胃里知乡愁。这也是他们不忘老家流恋忘返的牵挂吧!

我爱洋县的人纯扑厚道,更爱洋县的山山水水。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