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对 ——读《中华文明·国家卷》札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国家领导人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所提到的“窑洞对”,是指1945年,毛泽东与民建创始人黄炎培在延安的一段著名对话。

 

1945年7月,访问延安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所谓“天下兴亡周期律”问题:我生六十余年,耳闻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黄炎培的一番话,使毛泽东颇有“心潮逐浪高”的感受。他坦然回答说: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过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罢,点头表示赞同,因为他们六位国民参政员,这次到延安看到的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景象:“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叫化子,六没有小老婆,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蘼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的清正气象,与他们在重庆等地看到的国民党统治者“一句真话不讲,两面做人不羞,三民主义不顾,四处开会不绝,五院兼职不少,六法全书不问,七情感应不灵,八圈麻将不够,九流三教不拒,十目所视不怕”的腐败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

随便聊聊的图片

 

结束延安之行后,黄炎培曾写作《延安归来》一书,他写道:“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后,毛泽东又在香山双清别墅会见过黄炎培,两人再次谈及“窑洞对”的话题。毛泽东提出,希望黄炎培成为中共的“诤友”,为中共提出意见,而黄炎培也不负所托,对许多重大问题都直言不讳。

 

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朝代的频繁更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短命王朝,如秦朝和隋朝,存在只有15年和29年,可谓其兴也骤,其亡也速。南朝170年间,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与南北朝同病相怜的是所谓五代时期,前后短短50余年,天下五易其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仆后继。近代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也只有短短22年时间。

 

纵观历史上各朝各代,开国之君通常精明强干,在巩固自身统治的过程中使国家恢复和平,重建社会秩序,政治和谐,经济随之发展。王朝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公共工程的兴盛,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国防强化、金瓯永固。然而,盛极则衰,随着军事扩张的巨大耗费和宫廷生活的日益奢靡,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王朝江河日下。朝中充斥着各种阴谋,中央控制力不足,地方官员和军阀割据一方。最终,由于运河等公共工程年久失修,洪灾肆虐,瘟疫横行,叛乱爆发,王朝分崩离析。

 

重温“窑洞对”,我们既不能戴着道德审判的有色眼镜来评判古人,也不能用“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虚无主义态度来对待历史。“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应有之义。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