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建方舱的时候,也就比现在削微早个1000年吧。

说起苏轼,北宋大V学者,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文人/资深吃货……而在过去的一千年东坡被后人逐层人设加…

说起苏轼,北宋大V学者,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文人/资深吃货……而在过去的一千年东坡被后人逐层人设加码,到如今已经俨然是神一般的存在,是豁达通透的人间清醒。

随便聊聊的图片

其实苏轼如果在天有灵有网络有朋友圈,应该会发一条:人间能不能不要再夸我豁达了,我觉得我抗击疫情也值得好好吹一波儿。

 

在两宋期间,虽然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但天灾不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于是记录在册的瘟疫就有足足三四十次以上。虽然说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无论怎么说从二十来岁以学霸进士的身份成为国家公务员以来,到最后离世没有一天不是吃薪俸的,全是纳税人的钱啊。当我们感慨苏老师命运坎坷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照一照镜子:你的命运不坎坷么?人家苏老师顶多是官大官小的问题,你不光没当过一天官,还一直在当纳税人。

 

苏轼这当官的一辈子确实非常闹心。不是被贬离京就是被召回京,其余的时间就是在路上。

 

图片

 

但也不得不说,去的地方多了长得学问就多。不管行万里路顶不顶得上读万卷书,对于苏老师来说,至少去的地方多了有两大贡献,一是写了很多的诗词文章,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二是长了许多见识,造福了许多地方的百姓。比如抗疫这件事来说,苏轼的成就非常大。

 

提起抗疫,说来话长,这要从苏老师被贬黄州说起。我们大都听说过苏轼的一句名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黄州之于苏轼人生中的意义和影响,堪称苏轼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点。

 

苏老师说:你说到我被贬黄州了,不得给大伙儿讲讲哥们儿为啥被贬的黄州啊,不得聊一聊“乌台诗案”啊。

 

乌台诗案,还是那句话,相信“桐话”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是那句话告诫大家:别学苏老师,别没事就乱发朋友圈,更少在朋友圈抒情,您要是个大V就更不行了,有人会转发,有人会解读,有人会私信给你的Line Manager,还会给上一些看似中立实则猛锤的comments.

 

苏老师,您在天上也上点心吧,少发朋友圈。

 

苏老师:上啥点心?啥时候上?

……

 

接着说黄州。苏老师1080年被贬职了,选了个正日子,正月初一,开始出发,从前慢,车慢马慢车马慢,苏老师也慢,走了个把月终于到了黄州,初来乍到就像八路军来到了南泥湾,黄州是真黄啊,全是黄土地,于是苏老师决定亲自扫黄,自己圈了块地,还给自己取了个昵称叫:苏东坡,拍照发了个朋友圈,基本那意思就是:这块地,是我的了啊。

 

说点正经事。在这里,苏老师虽然靠工资靠种地靠发微博过拿着微薄的收入,但还是很快就喜欢上了黄州简单快乐的日子,而且还交到了好朋友。其中有两个医生朋友,一位叫巢谷,一位叫庞安时,巢谷是苏轼的亲老乡,都是四川眉山人。这位巢谷大兄弟也很斜杠,先是玩文的,考进士不中,后来,干脆弃文从武,改考武举,结果还是不中。于是,巢谷决定学医,一下子成了临床大V。

 

 

当时,黄州赶上瘟疫,巢谷偷偷地传授给苏轼一个“抗疫”的良方,叫作“圣散子方”,大约类似于现在的”莲花清瘟颗粒“。这个方子本是巢谷不知从哪里得来的秘方,连亲生儿子都不肯传。苏轼再三恳求,巢谷心软了,但要苏轼指江起誓,保证不将此方传与别人,苏轼照做了。用这个方子救活了很多人,这一黄州抗疫的过程,被苏轼记录下来,并为“圣散子方”作序,因为他的祖父叫苏序,所以,为了避讳,改“序”为“叙”,但后来又有疫情大规模爆发,苏轼在保守秘密和救更多人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将此方赠与了前面提到的另一个名医好友——庞安时。

 

“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巢初授余,约不传人,指江水为誓。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人庞君安时。”(《苏轼·圣散子方叙》

 

巢谷也是爷们,不光没有与苏轼割席断交,还成为了终生挚友,后来,苏轼被贬海南,苏辙被贬广东雷州,巢谷从家乡四川眉山徒步,不远万里,也要和“二苏”再见上一面。这一年,巢谷已经七十三岁,终于在广东见到了苏轼的弟弟苏辙,还打算渡海,再往海南儋州,一定要见一见苏轼,苏辙写信劝他:哥,你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还是算了吧。但巢谷不为所动坚持要渡江,结果,行至广东江门一带时,巢谷的行李被人盗走,巢谷一路追赶,最后,死于途中,终于和苏轼缘慳一面。

 

后来没过几年,神宗挂了,司马光上台,于是重新起用苏轼、苏辙两兄弟,但是没过多久,司马光又挂了,旧党内部也搞起来,苏老师陷入了新旧两党都不待见的境地,于是心想咱也不当京漂了,去个二线城市吧,于是第二次到杭州做了市委书记。

杭州:你说谁是二线城市呢?哥们儿是准一线!OK?

 

杭州期间,期间,他浚西湖、筑苏堤,政声卓著,而且又赶上了大瘟疫,作为当地最高官员,苏轼主持“抗疫”,一天一场发布会,这一时期,苏老师抗击疫情做了两件大事,必须吹一波儿。

 

第一, 按照宋史本传记载,苏轼刚一到任就赶上杭州大旱,“饥疫并作”。他一方面申请降低上供米,一方面开常平仓施粥合药,并派出医生,在多处设坊作为临时医院,最终可以“活者甚众”。苏老师考虑到杭州“为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看看这流行病学的悟性,于是他做一个重要的决定:建立方舱医院。他筹集了两千公款,并带头捐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蓄钱粮待之”。根据记载,苏轼捐资建立的这个病坊名为“安乐坊”,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益医疗机构。宋徽宗崇宁初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置专为穷人治病的慈善医院“安济坊”,苏轼的这个创举能够为更多人造福了。

 

第二, 他将巢谷传授给他的“圣散子方”贡献出来,制作成药,分发给病人,自然又是“全活者,不可胜数。”

 

后来,苏轼又为这一良方,写了《圣散子后叙》一文,后来,南宋人将苏轼收集、整理的一些药方和北宋另一位科技大拿沈括的药方汇总起来,变成一部著名的医书——《苏、沈内翰良方》。

 

书名中的“苏”,指苏轼,而“沈”即指沈括,两人都做过翰林学士,而翰林学士又称为“内相”,所以,取名《苏、沈内翰良方》,意思就是这两位翰林学士整理的药方。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岭南惠州。就是那一天吃300颗荔枝的地儿。自然又赶上了瘟疫。苏轼发现这里的瘟疫,和百姓喝的水有关。以前可不是谁家都打得起井的,只有富人才能打井喝井水,老百姓只能喝污染过的苦河水池水,苏老师发现这可能就是瘟疫的源头。于是他下令把白云山上的泉水引下来给百姓喝。如此有了源头活水,当地也便彻底杜绝了瘟疫。现在白云山旁边还有一座苏轼的石像,刻着“东坡引水”四个大字。

 

令人悲从中来的是:苏轼虽然救助了无数百姓,可他引为一生知己的侍妾王朝云却最终不幸死在了瘟疫之中,年仅34岁。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