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电话

电话,社会发展到今天,太普通不过了。然而,四月上旬接到两个电话让我有些意外,又有些欣慰,还有点特殊。 在外打工…

电话,社会发展到今天,太普通不过了。然而,四月上旬接到两个电话让我有些意外,又有些欣慰,还有点特殊。随便聊聊的图片

在外打工的我,4月7日接到村里给我打来的电话,说是甘溪滩镇有一个人找我,说我原来帮助过他。我猛然想起,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中武乡水泥厂上班,后改为亘山水泥厂。每天上下班途中,特别是一冬一春农闲季节,看到很多人背着锄头,拿着锹,提着篓子,在田间、沟渠中挖黄鳝。那时责任制到户还没几年,除栽种好责任田外,还没什么增加收入的门路,别人干什么,大家一窝蜂上,就出现了到处是挖黄鳝人。本地方挖了跑到外村外乡挖,外村外乡的人又来到本地方挖,循环往复,田间沟渠就这样来回被折腾着。挖鳝人不顾田间田坎沟渠,把田坎挖垮,挖的田中大坑小眼,沟渠堵塞。更有甚者,为了挖到一条黄鳝,在田坎下,沟渠里斜挖进去,使好生生的田坎沟渠留下隐患。

 

目睹田野一遍遍狼藉的景象,听到乡亲们一遍遍骂声,作为喝了些墨水的我,一种社会责任感涌上心头。虽然我的力量太渺小 ,借助媒体的力量是大的。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我给当时的《澧县报》寄去了几句话。呼吁乡亲们不要再乱挖了,不要为了挖黄鳝去毁坏农田沟渠,不要为了自己捞钱去损坏别人利益,捞钱的方式多的是,致富的路子很多条。黄鳝可钓可捕捉,还可以养殖,愿意者,本人提供养殖资料。

稿件寄出去后,得到了《澧县报》编辑的认可,给排上了版面刊登到《澧县报》上。随着发行到澧县各个乡镇村组农户家中及湘鄂边界,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老百姓的共鸣。很多老乡纷纷来信,索要养鳝资料。白天我又在上班,只能利用晚上,把家里的一本《农民致富手册》和一本《农民的致富经》中的养殖黄鳝的技术加以整合转抄一起,给来信要养鳝资料的老乡每人寄去一份,还备抄了几份。

图片

我照例每天去水泥厂上班,早出晚归。一日下班回到家,妻子对我说,今天甘溪来了一位中年半纪的人,想要养黄鳝资料,给了他一份,还给他弄了饭吃。甘溪地处澧县西北边陲,西邻石门县,北邻湖北省松滋市,离我地上百里,徒步来到我家,可见当时人们致富的心情多么强烈。责任制到户还没几年,农民赚钱路子还没形成,还不知道除栽好责任田外,去干点什么增加收入的门路,只看见眼前利益。别人干什么,一窝蜂跟上,就出现了到处是挖黄鳝的人。

三十多年了,只是小小的一次善举,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让人记挂在心。人世间,善意善念常挂心头,与人为善是多么重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有好事,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又有几人做的到呢。做的到的人,是大智大慧之人,是品德高尚之人,一般人达不到这个境界。但唯一能做到的,不做坏事,做一个合法公民。

巧合的是,也就在同一天,大堰垱镇上的一位老乡给我打来电话,他说经多方打听才找到我。我感到很芒然,素不相识,为什么要打听我。原来是津市的吴希斌,当年的下乡知青。就是我写在《澧水河》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父亲的忘年之交》里的主人公斌哥,委托当年一同下放到中武茶场的大堰垱知青。当年的知青又委托他的兄弟,辗转反侧才打听到我,给我打电话确认后,才告诉斌哥。

重情重义的斌哥,在得知我的电话后,立即与我联系。电波传递相思的情意,时空隔不断我们的友谊。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知青当年风华正茂。过后,我和斌哥进行了视频会面,已不是当年的容貌,彼此都老了,当年青春活泼的形象已不复成在。岁月易人,但彼此的记忆没有改变。道不尽的情义,说不完的过往,有多少话语倾刻而出,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不是手机发烫电耗完不得停住。

岁月的洗礼使我们更加珍惜,沉淀后的友谊更加常青,彼此的记忆更深了。父亲虽然不在了,父亲与斌哥结下的友谊还在,不能断,是父亲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