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红烧肉成了我们眼中的香饽饽

一盘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端了上来。 盘子下边垫了一大片绿叶菜,十块大小一致的肉块,规规整整沿着盘子摆成一圈,能清晰…

一盘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端了上来。
盘子下边垫了一大片绿叶菜,十块大小一致的肉块,规规整整沿着盘子摆成一圈,能清晰地看到红亮的肉皮和肥瘦相间的三层纹路。
四个人马上伸出筷子各夹了一块,放在各自面前的盘子里,慢慢品了起来。香甜松软,入口即化,不愧是这家店的招牌菜。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办公室几个人居然全都喜欢吃起红烧肉来。

如果时间能倒流十年,不,五年,其实只要三两年吧,打死我也不会相信,有一天我能接受红烧肉这道菜。
怎么说呢?红烧肉这道菜,就是菜里边油腻的头号代表,还毫不自知得意洋洋地把自己又肥又腻的模样堂而皇之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让人怎么能忍受?别说吃了,就是暼一眼,我都得用十二分的力气,才能强压住恶心呕吐的生理性反应。
那时候,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世上怎么会有这道菜呢?为什么居然有人会喜欢这道菜呢?
这天下有很多谜,有人为什么会喜欢吃红烧肉就是我心里一个未解的谜。
油腻届的头号代表红烧肉来头不小,它跟大文豪苏轼关系密切。
当然,红烧肉并不是苏轼发明的,但毫无疑问,苏轼是将红烧肉推向肉生巅峰的功臣。
正是由于苏轼的努力,红烧肉才得以从民间走向了上层,从老百姓的锅台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实,那个源远流长、名震大江南北的东坡肉说穿了也就是红烧肉。考察红烧肉的历史,很难说清楚它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不过,由于东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从宋朝起,红烧肉就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东坡肉可能只是爱美食却囊中羞涩的苏轼无奈之下的创新而已。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苏东坡的《食猪肉》,是他被贬黄州时写的。黄州的猪肉又好又便宜,苏先生刚好借这个机会研究出东坡肉的烹饪方法——“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使之成为一道美食。
记得曾去西安的眉州东坡酒楼去尝过鲜。当时吃了什么菜,已经不记得了,但怎能不点一道一品东坡肉呢?
图片平时饭店里边的红烧肉,一份就是老大一盘子,明晃晃地撞入你的眼睛里,让你躲都无处躲。眉州东坡酒楼的东坡肉装盘很讲究,小份只三两块装在一个小小的深深的容器里,瘦身之后的东坡肉看起来不那么让人恐惧了,甚至还能鼓起勇气夹上一小块尝一下。
大家夸起东坡肉来,都是口味咸甜香糯,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我是觉得东坡肉甜味过于浓郁,实在不是我喜欢的口感。对不起东坡先生了。
据说红烧肉的做法不胜枚举,北方的做法偏咸,烧的时候只略略放点糖提个鲜而已,不至于让甜味喧宾夺了主。相比之下,还是以咸为主的红烧肉更合我的口味吧。其实,不管是南方的做法还是北方的做法,我一直都对红烧肉望而生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正也就这两年吧,我居然接受红烧肉了,而且还觉得它很好吃。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变化。
我原本以为一个人的口味是自小形成的,很难改变,看来凡事都有例外。
单位食堂有时候有红烧肉。有红烧肉的这天,办公室打饭回来的同事都不忘报告一声“今天有红烧肉哦”,于是,本来不打算去食堂吃饭的人,也端起饭缸子去打饭了。
我们站在窗口,盯着食堂师傅打饭的勺子,心里还在暗暗祈祷:把那块大的舀起来啊,唉;千万别抖勺子了,糟糕,又抖下去一块……久违的学生时代吃食堂的感觉重新回来了。
回到办公室,我们边吃还要边交流:
今天真幸运,我有五块红烧肉!还都是大块!
我就倒霉了,只有两块。我眼睁睁看着师傅的勺子就不往有肉的地方去,她故意只在土豆扎推的地方舀。
……
谁能相信,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居然会为了一块红烧肉做这般交流!
于是,办公室出去吃饭时,必点一道红烧肉。一人一个荷叶饼,夹上一块红烧肉,都觉得齿颊留香。
前几天,单位食堂例行征求意见,办公室几个同事商量后,统一提了一个建议:多猪肉少鸡肉。其实,可能我们都惦记那道红烧肉了,还不自觉地迁怒于更有利于减肥的鸡肉了。
随便聊聊的图片
回到开头那盘红烧肉上。
我们四个人对着够十个人吃的一盘红烧肉,第一块美美地下肚了,第二块就勉为其难了,加上吃了其他菜,红烧肉的油腻马上被放大了。剩下的两块,谁都鼓不起勇气下筷子了。
可见,世上再好吃的东西,也还是要适可而止啊。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