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了所谓“前景好”的行业,才看见里面的一地鸡毛

身为一名文艺青年,毕业的时候我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我不能靠在家写小说过活,必须先找一份工作糊口。 我…

身为一名文艺青年,毕业的时候我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我不能靠在家写小说过活,必须先找一份工作糊口。

随便聊聊的图片

我本科是学文学的。我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是随我们专业的大流,去做专业对口的工作,比如语文老师、出版社编辑、大型公众号的写手;二是随广大毕业生的大流,去做最需要年轻劳动力的工作,比如互联网、咨询、培训。

 

在当时的我眼中,第一条路对应岗位的日常职责比较单纯,到社会上容易被人欺负,本着要成为一个“不好惹”的人的目标,我没有选择它们。

 

第二条路看起来很“潮”。但是很不幸,在其他人眼里“只不过是执行一下”的东西,我总是无法理解,所以永远没办法做到。我在毕业之前接过几次线上的私活,几乎每一次都是以被骂得体无完肤而告终。

 

在这两条路同时受阻的时候,还有“好心人”提醒我:“你这样的人,读书算是读废了,将来啥也干不了,等着吃低保吧。”

 

我没有反驳他们,并且憋着一口气给自己选了第三条路:去一家新行业的公司实习,转正成功,成为了这个新行业的一员。

 

为了避免有人怀疑这篇文章在褒贬某个行业,我选择隐去这个行业的关键信息。但简单来说,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参与者需要满足某项合规要求,需要一个懂合规要求的机构来帮助他们满足要求。我们就是这个机构。

 

我所在的行业真的很新。截至2022年,这个行业的公司的平均成立年限是3年半。从业者的平均从业年限是2年。全国在这个行业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两只手能数得过来。

 

每当有人问我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我的答案永远都是三个字:“前景好。”

 

“前景好”,令人充满希望的法宝

当别人不了解你的行业在干什么的时候,“前景好”几乎是回应他们质疑的最有力武器。

 

这三个字,可以同时表达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以及对当下困窘处境的否认:现在挣得少怎么了?我的未来不可限量!21世纪初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连饭都吃不起,现在难道不是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我们的未来,和他们一样!

 

如果有人不信我说的话,我还可以拿出各种各样的证据说服他。2020年,国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了上亿的市场需求;每年都有不少政策直接支持我们行业发展,充分说明我们行业符合国家发展导向;这个行业在其他国家也在蓬勃发展,在欧盟甚至都已经趋于成熟,我们也一定会经历这个过程……

 

身处行业内部,周围的每个人都在帮我加强“前景好”这个信念。每个人提起自己这个行业,几乎都会说它“前景好”。公司的同事日常转发微信推送,也都转的是和这个行业有关的信息,每天打开朋友圈,会有一种站在世界中心、看全世界都在关心这个行业的感觉。上司手里的项目管理表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成为我们的客户。这样的事情看多了,再没有“前景好”的证据,人也愿意相信这个行业的前景确实好:哪怕工资一分不涨,公司至今也没实现盈利,翻身的那一天也在等着我们。

 

 

初入“前景好”的行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爽。

 

想进这个行业工作的人很多,应届生尤甚。入职头3个月,我接到了3次给学弟学妹介绍自己求职经历的分享会邀请。在身边所有参加过这种分享会的人当中,我的工资最低,但被邀请的次数最多。

 

别的行业想来这个行业发展一点人脉,“小萌新遇大佬”不是梦。我只需要转发两篇公司的微信推送,就有大公司的资深人士来要我的联系方式,说着“专家请多指教”。

 

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他们创造出的机会在空中乱飞,经过一番抢断拦截,这些机会总能奇迹般地来到小白身上。我在公司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在领域内颇具创新性,尽管我什么都不会,但是也在完成后,在报告上得到了署名。

 

人性的本质是虚荣,这个新行业几乎全方位地满足了我的虚荣。

 

然而虚荣带来的快感总是会很快消散。当“荣”没了的时候,空虚就像夜里的爬山虎,悄无声息地长到我的心里来。

 

这时我才发现,“前景好”的行业并没有那么令人乐观。

 

 

人才错配,老板和员工“相看两厌”

入职没多久我就发现,我是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对于这个行业需要的核心能力——研读政策、按照客观逻辑梳理政策,我有先天的劣势。8小时我可以读完25万字的《围城》,然而读不完一份5000字的政策文件。光是做心理建设,我就要花掉4个小时。我之所以能在这个行业找到工作,完全是拜教育背景所赐。

 

而后来我知道,遇到相似情况的人还有很多。运气好一点的,像我一样,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苟延残喘。运气不好的,就直接被“毕业”了。

 

不能完全怪老板不会挑人,毕竟行业太“新”了,对从业者需要的技能并不了解,因而没有形成目标员工的画像,只能根据背景选人。一部分有天赋的人因为学历背景一般或缺乏相关经验,被挡在了门外。而一些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发现自己不合适的时候,要么自己选择离开,要么公司要求离开。

 

理性上知道不是任何一方的错,感性上却已经相看两厌了。

 

按照背景选人才,本质上是在依据一个人的过往经历,预测他/她有胜任这个岗位的天赋的概率。从这个角度说,选对人才,需要对这个岗位所需的天赋判断得足够准,并尝试预测得足够多。然而,在新行业里,两个条件可能都没有满足。因此,“人才错配”是常事。

 

尽管“错配”总是临时的,每个人终究可以走到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去,但无论是招聘还是谋职,谁不会希望过程中少一些摩擦呢。

 

 

市场波动,老板的规划成了大饼

在我去年入行的时候,因为几个国内重磅政策刚刚出炉,市场上的企业闻风而动,纷纷找到我们做咨询,我们接手的项目数量接近井喷。老板每周开会,都会向我们强调我们的前景广阔。今年年初,老板看着一派繁荣的市场,定下了“2022年业绩比2021年翻一番”的目标。

 

然而,2022年初,一连串突发事件使经济陷入了持续的低迷。多数企业专注“保命”,合规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必再花钱请咨询机构来帮忙了。与此同时,市场对我们领域的认知也趋于理性。欧盟开始反思自己“成熟”的实践是不是过于超前、牺牲了太多经济发展的机遇。国际上的知名企业开始发文“炮轰”这个领域对一部分企业不公平。国内的企业也慢慢地意识到,响应国家政策,自己也不应该“一刀切”,不能为了走在前面而超前满足要求,导致最后国家政策都被响应“偏”了。我们接手的项目量和客户的热情显著减退。很快老板就发现,2022年的目标无法实现。

 

站在当下回头望,不免会心生“这个老板在画饼”的感慨。但是“前景好”的新行业,影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没有人知道眼下的好前景未来能否兑现。老板此时可能也在想,我当时真的没有想到后来的市场会这样啊。

 

 

“新”和“兴”不是固定搭配

我自诩一个不把“钱”放在第一位的人,但在工作中,我还是经常想到这个问题:身为一个平平无奇、没有天赋的普通职员,我到底还要穷多久,才能在这个行业赚到所谓“前景好”的行业该有的财富呢?

 

从业一年后,我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专业人士的提点,对我们这个行业的盈利逻辑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不从根本上改进生产力,我们只在企业的生产过程结束后,满足某一项具体合规要求时,在细节上“校正”他们一下。因此,我们的行业不具备创造大量财富的潜力,从业者也不太可能复制互联网时代的“致富神话”。

 

不是每个“新”行业都是“新兴”行业。不是每个风口都可以让每个人起飞。有些风口可以让老板起飞,但不能让普通从业者起飞。例如外卖行业在成就了两家外卖巨头之外,虽然养活了很多外卖小哥,但是并不能让绝大部分外卖小哥富起来。有些风口存在的目的不是让人起飞,是让已经飞不动的人减缓掉落速度。如果你确实想起飞的话,那这些风口并不适合你。

 

 

我无意探讨这个行业“前景好”究竟是真是假。这不是我能看明白的事情。从情感上说,我希望它的美好前景是真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人类又多了一种推动世界变得更好的途径。

 

然而我想说,即使是前景特别好的行业,里面也可能是一地鸡毛。

 

“前景好”的行业适合两种人,一是自己的兴趣、天赋和这个行业的内核重合度非常高的。二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的。

 

如果你不是这两种人,那你要做的,不是看到鸡毛就逃跑,而是判断那里的鸡毛会不会卡住你的嗓子。

 

我永远敬佩为这个行业勤恳付出、做出了扎实成果的前辈们,但对我来说,鸡毛卡嗓子的感觉可真是不妙啊。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