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

看来,开学前的焦虑症是没法断根了。开学前的噩梦又来了 今年更甚,因为要面对全新的学生——高一新生,差不多算全新…

看来,开学前的焦虑症是没法断根了。开学前的噩梦又来了
今年更甚,因为要面对全新的学生——高一新生,差不多算全新的教材——部编版新教材,还有与过去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基本算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了。
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该讲些什么呢?我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随便聊聊的图片
我记忆中的高一开学第一课,老师们大都会先提些要求,也会王婆卖瓜,但不是夸自家的瓜甜——瓜甜人就爱吃,爱吃就会喜欢上这瓜,喜欢上这瓜那就会好好学习这瓜代表的课程了,可真实情况又不是这样。哪门课深入学习起来,甜就像药上边裹着的薄薄一层糖衣,里边都苦着呢,要么艰深,要么枯燥,反正要靠理智和毅力坚持下去才有收效。世间的事大抵如此,看起来和做起来总是两码事。
所以,老师们会转而强调自家的瓜特别重要——对高考重要,对工作重要,对人生重要……这么重要,你敢不好好学吗?
这有点威胁的味道,不过也许管用,起码短期内能管点用。
我岂是能免俗的人?我当然要如法炮制了。
不过旧瓶里除了原先的陈酒之外,我多少也得装上些新酒,否则,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别说让学生感兴趣了,搞不好他们会掉头而逃呢。
其实我觉得,不管教材、学法、教法如何千变万化,剥开语文学科花里胡哨的外包装,归根到底还是那四种基本能力——听说读写。
那我就按这个顺序和新生聊聊吧。
先说听。
听话要听音,所谓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别以为我们都具备这种能力,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回应,往往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笑话,可能就是没听明白人家的弦外之音。
举一个语文训练中常用的例子:
邻居对你说:你家孩子真刻苦,晚上我们都要休息了,还听见他在弹琴哩!
你应该怎么回应?
相信大家不会回道:哪里哪里,他懒着呢,一点也不刻苦不自觉,要不是我们硬逼着,他哪里肯练琴呢?
这可就南辕北辙了。
得体的回答是这样的:对不起,影响你们休息了。
或者说:不好意思呀,以后我们会控制好练琴时间的。
再看说。
今年8月中旬举办的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84岁的吴彦姝荣获影后。刘晓庆作为颁奖嘉宾,把吴彦姝的“姝”读成了“朱”,舆论哗然。

“姝”不算一个陌生字,女性名字中比较常见。大多数人在初中都学过《诗经》中的《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姝”就是“美好”的意思。按说不应该读错啊,这很败坏人的好感。
在公众人物身上,读错字也算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如果说刘晓庆只是个演员,读错字还情有可原,那校长呢?还是北大校长呢?
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校庆致辞中,把“鸿鹄”读错了,这都不能说贻笑大方了——“大方”指的是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也就是内行,读错“鸿鹄”是会让我们这些外行笑话的啊。“鸿鹄”是读过初中的人都认识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不就是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课文吗?
事发之后,林建华很快就出来道歉了,但似乎也没能得到普遍的原谅,毕竟他不是个普通人,而是北大校长。

至于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绮”到底该怎么读?也是值得斟酌的。
你是怎么念“张雨绮”这个名字的?
这几个例子当然不能算是“听说读写”中的“说”,只是读错音而已,勉强算是最最狭义的开口“说”,但也值得注意不是?
暑假追《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时,有一期模拟脱口秀演员参加面试的场景。那几个演员我都喜欢,但面对面试时,有几个人的表现还是很让人失望的。
面对刘擎教授,庞博的表现一骑绝尘,让人惊艳。

他思路清晰,语言组织流畅,还有适当的谦恭与尊敬,外加他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让人不由得频频点头,欣赏不已。这才是参加面试时的完美表现。
想“说”出这种状态,背后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速成的,而是长期学习形成的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现。
呼兰和徐志胜的表现也不错。
他们都读过研究生。学历也许不能代表什么,但里边一定会有你读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还有你长期受到的训练。
再说“读”。

说到读书,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一个笑话:
一个外国医药代表团来访问,代表团团长说:“贵国李时珍在医药上的贡献真是了不起!……”接待干部马上大声问翻译:“李时珍同志来了没有?”翻译吓了一跳,急忙向他摇了摇手。“噢,没有来,快用小轿车去接!”翻译急得直搔头皮。“呀,他在理发?不行,叫他马上就来!”翻译无可奈何,只好凑到这个干部的耳边,小声说:“李时珍是明朝……”“明朝来?不行,一定要今天来!”
但愿这只是个笑话。只是类似的例子也有。
央视主持人朱军在《艺术人生》节目中,由于不熟悉古代汉语称谓的用法,竟将出场嘉宾毛新宇的父亲(即刚刚逝世的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称为“家父”。
朱军在这里应用尊称“令尊”,而不应用称自己父亲的谦辞“家父”。这个笑话引起舆论哗然,招致众多媒体口诛笔伐,形成了一场“家父门”事件。
多读书起码可以让我们少出笑话。
最后说说写。

王一博的“到此一游”,不但写得七扭八歪,还出现了错别字。
王一博是演员、歌手,还是职业摩托车赛车手。当初追《陈情令》时,我也很喜欢他演的蓝忘机。如果他还能写一笔看得过去的字,那不是更添好感了吗?
统计结果显示,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其写作能力比非诺奖科学家强上20倍!没错,是20倍!
“这是统计的计算,但是实际可能是100倍。”换言之,两个群体的写作能力差20倍仅仅是保守估计!
可以这么说,当两个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不相上下时,决定他们能否获得诺奖的,有可能就是写作能力。
“写”无关文理,“写”其实也是人生必备的一项技能。
结论就是:
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向课本学语文,向生活学语文。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
读书,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