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家乡2

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有了主观能动性,自主生产,自行安排,人人担负起责任。一季农事忙下去后…

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有了主观能动性,自主生产,自行安排,人人担负起责任。一季农事忙下去后转入培管,乡亲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看看自家的,望望人家的,大家切磋生产,交换经验,取长补短。

随便聊聊的图片
农忙季节,生产队是一块块田地耕种,责任制到户后是每块田地同时耕种。在外人员回来搞支援,户与户之间互帮互助打突击,加快了进度。生产队时外派了一些人员,还分流一部分干别的,就每天出工的那些人,在外的人员是不问不管的,那怕外派人员是生产队给工分,与他无关。

责任制后,“双抢”提前十多天,还缩短了炎热高温对人的伤害。季节提前,培管跟上,丘丘水稻均衡生长。生产队时的耕种和培管时间拉长,插的后面的没有培管先插的,培管先插的又没有插没插的,总之要插完为妙,再转入培管,人员才安排的过来。就导致每丘禾苗长势不一样,参插不齐,影响整体产量。这就是生产队的生产与责任制的生产的区别所在,也是责任制后粮食增产的原因,还好的良种化肥,要人去发挥其效益,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责任制的当年,家家有余粮,一改生产队时口粮不足,巧妇也难为无米(少米)之炊。乡亲们喜笑颜开,为了庆祝责任制带来的实惠,大年三十团年和新年初一出行,鞭炮声声响彻云霄,持续时间之长,超过以往。

责任制后家家户户种好水稻外,晚稻收割,拖(移)稻草、起沟、整垅子、挖窝子、放油菜苗、丢火土、淋定根水,全部栽上了油菜苗。第二年油菜籽成熟,完成农业税上交提留。没有油菜,就要早稻完成,还有生产成本,种子、化肥农药、生产资料、添置工具机械等。早稻完成不了就要晚稻找数。这样一来,一年上头除赚些口粮外就没有多少结余,可见一季油菜很重要。

年年三月份的时候,原野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很是壮观,是乡亲们辛勤劳作的结果。先年的辛苦是为第二年打好基础,年年的基础好,日子就慢慢好起来。

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村里渐渐在发生变化,茅草屋没有了,屋外下雨,屋内漏雨的低矮土砖屋变成了砖瓦房,后来砂石路也通到了农户家,村里陆续建起了楼房。

下面这段文字是我从今日头条上看到的,很有说服力:

 

图片

 

乡亲们经过十多年的自主经营,粮食有余了,怎么在种好责任田地的同时,增加收入。有剩余劳力的到沿海打工,家庭主要劳力不能外出打工的,只能农闲时就近搞副业。副业不是人人有搞的,不是一有农闲就有做的。又要种好责任田地,又要增加收入,两全其美,只有在田地里作文章。期间,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谋划了很多项目,采取了许多措施。种植烤烟、苎麻、葛粉、白菜、萝卜,先前还制过种。有些因条件苛刻达不到被取消;有些完全没有销路,低廉的价格,半路夭折;有些水落三丘,天高皇帝远,搞不到运费钱,以失败而告终。

美好的愿望往往被现实击碎。只有从我地大宗农产品,传统的农作物入手。我地乃至湘北地区是传统的粮棉油产区,粮食受国家宏观调控,要保证人人吃的起饭。只有从棉花着手,棉花是经济作物,是国家创汇物质,战略性很重要。粮食有了剩余,扩大棉花生产,才能提高收入,而棉花要靠价格才能创收,也才能吸引人去种。

 

图片

 

措施有多种,不如好机遇。各级政府以振兴农村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时候,正遇国际棉花市场需求旺盛期,天助农民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机遇,促进生产。开始,大多数农户犹犹豫豫,还不敢扩种,一没经验,二怕亏损,种田人经不起折腾。犹豫就是浪费时间,犹豫就是失去收入。针对乡亲们的疑虑,村里给乡亲们打气,广播宣传,印发资料,推介优质高产良种,提供一流技术指导,使乡亲们放心去种,大胆去搞。

听人劝,吃饱饭,天遇良机,更待何时,乡亲们掀起了大种棉花的热潮。棉花从先年烧火土,准备营养钵土起,到第二年4月份制钵播种,苗床管理。棉苗移栽前,把大田里的油菜荚拨开廊便于移栽。棉苗栽到大田,淋水、施肥、打药,整枝打芽,防治病虫害,药桶没有离过肩和背。从手摇喷雾器到机动喷雾器再到电动喷雾器,哪样打药快又减轻劳动强度就用哪种器械。棉花从苗期到现蕾开花结桃炸花,治虫治病不间断,一系列工序一环紧扣一环。干旱时动力电机齐上阵抗旱育水,不能有丝毫怠慢。辛勤的付出带来丰硕的成果。

更忙的是棉花采收,原野望去是白色世界。倘若大面积一朵朵去剥,等你上丘田没剥完,下丘田炸得白翻了,就是一块田前面剥后面炸。扯比剥要快,只能一朵朵扯回来摊堆在家里,晚上去剥,白天出晒。剥困了,在棉朵上躺一下,醒了继续剥,饿了吃方便面,吃米泡泡等快餐食品。天刚亮,乡亲们又劳作在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棉花还没捡下地,全部棉田和地又种上油菜。

棉花的扩种,市场的放开,像一针兴奋剂,村部附近的人家坐不住了,腾房子,建房子,购买扎花车打包机,购置运输车辆。棉花收购季节,陈管垱热闹如集市,还辐射到周边乡镇,远到外县外省。走村串户的小贩子把农户家的棉花一车车收上来,交到扎花厂。二十来家扎花厂里有抬花的、喂花的、打包的、统棉籽的、上车的,还有自家责任田地里的棉花要捡回来。为了增加收入,乡亲们干劲十足,苦点累点也值得。还带动了开餐馆的,经营店子的,跟着忙起来。开餐馆的搞起了传统饮食,打起了烧饼,包起了饺子。

原来陈管垱就有小餐馆,乡亲们港的小吃部,老一辈白案饮食在周边享有盛名,包子馒头、油条麻花、烧饼饺子等。老一辈过世后,年轻一代去了沿海打工,传统的餐饮一度萧条。是棉花生产复活了餐饮业,劳作之余,吃上热乎乎糖之娑的烧饼,喝口饺子汤,让人身心倍感舒服,那种享受美极了。

规模大了,皮棉采购商云集陈管垱,为了保障供应,扎花厂的老板们广开渠道采购籽棉,大车大车运往陈管垱。

棉花面积大的,忙于生意的,请人捡请人剥,老妈妈老婆婆也没有闲着给人剥棉花,也搞起了副业。几年的棉花经营,搞收购加工的老板为了缓解请人难,减轻代工人的劳动强度,添置自动喂花扎花一条龙,配置上车的提升机,安装整车过秤的地磅。

 

图片

 

一些年的棉花生产,虽然手里比原来活脱些,赶个街还得靠步行。村里及周边是大多数人的范围,不少人没有走出这个范围。赶个大堰垱集镇要步行二十多里,去个县城更难,要到外乡去搭车。部分家庭有了辆摩托车,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专用,去外地还是要乘车。针对村里和我乡没有客车跑县城,谭结等人跑政府打报告,谋线路,购客车。通车那天,喜庆的鞭炮响起,乡亲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乘上新客车,去到想去的地方。一辆辆红色中巴车从村里陆续发出,直达县城,结束了我村及中武乡不通客车的历史。

交通兴,百业旺,乡亲们深知是公路畅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正逢国家振兴乡村,打造硬化乡村公路。过境我村的公路一头连接大堰垱到302省道,一头连接宜万雷公塔至湖北省。唯独经过我村的一段没有硬化,凹凸不平,开裂塌陷,尘土飞扬。不光乡亲们的农用车进出受颠簸,给外界的印象是破烂不堪,事故频发。当得知贯穿我村的公路还没有被政府纳入硬化时,乡亲们坐不住了,自发到县政府找有关部门咨询申请。公路部门查看道路状况,解释早已是油路。什么油路,像刷漆一样的柏油早已不见踪影。有关部门被乡亲们的渴望和诉求所感动,被纳入规划内。

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乡亲们自筹资金,涌跃捐款,集资了一部分。在乡亲们努力下,一段不被重视却又连接外界乃至全国的公路硬化了。其实在全国还没有建设高速公路网之前,这条公路运输繁忙,有外省市的大巴车南下广东,各种大小车辆过往全国各地。

 

图片

 

后来国际棉花市场萧条,市场疲软,棉花价格下跌,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乡亲们又种起了水稻,还种植起玉米。陈卫华等人由收购棉花改行收购粮食,在河沟上方的公路旁建起了粮仓,添置了烘干机,乡亲们称赞是家门口的粮店。
每当乡亲们卖东西难,出行不方便,没有大的机械耕作收割时,村里总是有人想到要去办,为乡亲们服务,他们是时代弄潮人。方便乡亲们同时,自己也增加了收入,以人方便也是于己方便。

 

图片

 

每当我站在家乡的公路上,朝村里望去,心潮澎湃,一切都今非昔比。独居一格的村部,路灯延伸至左右,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村干部打卡上下班。一栋栋民居窗明几净,还有气派的别墅点缀其中。昔日炊烟袅袅盘旋在农家屋上空久久不散去的景象,早已不见踪影。小时候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小时候稀奇的小车开进了农家。水泥沟渠机耕路,小河沟也疏通宽了。

从没有电话到拥有电话,到视频通话,网络购物,一个手机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变化太大太快。乡亲们闲暇之余跳起了广场舞,舒缓筋骨,延年益寿,乡亲们过上了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美好生活。一切的一切,是党的好政策的结果,是陈管垱村人从不认输,从不言败的呈现。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