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硐拾遗(一)

中国大西南地区城镇都有“坡坡”集镇,这些集镇多以江河码头、交通要塞、省市县界、商贸经济中心而建,选址也是依地理…

中国大西南地区城镇都有“坡坡”集镇,这些集镇多以江河码头、交通要塞、省市县界、商贸经济中心而建,选址也是依地理条件,多是顺河顺山建成依山爬坡、层层蜿蜒曲折的“坡坡街”,这种场镇数不胜数,但最大最复杂坡坡街莫过于重庆了,这座倚山傍水城市山中有街,河边有市,层层叠叠,街巷串通,这个历史古城从老“巴县衙门”到“渝州”到“陪都”,升为“直辖市”,还是傍山而建,老城区的歌乐山海拔705米,到江边朝天门码头海拔只有167米,高差有430米,老市区巴南区境内方斗山竟有1132米之高,重庆如把巫山神农架,城口大巴山算上,这个直辖市城市建筑落差竟有两千米之差,简直是天壤之差了。本人去过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城,县城在金沙江峡谷半山之上,县城老地名叫“天地坝”真是取得合适,一条从大凉山顶“海子”六月天也是冰天雪地的公路,翻山而至针叶林带又下至灌木林区,再至阔叶林带,相差三四千米,经历从寒带到亚热到热带几个地理差别带区,这天地坝六月抬头可见雪山,低头是产甘蔗、香蕉的金沙江滩,县城不足一平方公里,也是七弯八拐依崖傍路的“坡坡”街,街高低落差有百米。我们最近的紫阳县城从城顶北坡到汉江边码头落差还不止百米,这个二千年历史的县城,以坡而建,以山而围,坡坡坎坎,小路小巷,弯曲乱象,六十年代依江而建的河街也不足五百米街道,其余全是顺坡而建的街,山顶的新街也有五百米,七十年代从上望下看,山是石山,房是石瓦石墙,路是石梯的坡坡城,解放后半坡上平稳地段西城是政府机关、百货公司,还是顺山势修了几排平房,改变了一些模样,旧社会连县衙门也是烂房,有“好个紫阳县,衙门当猪圈,大堂打屁股,四城都听见”的民谣相传甚远,后公路、铁路、高速路通后,紫阳抓上机遇,又有安康水电站形成的瀛湖,紫阳是湖的的最高点,百里湖面给紫阳带來以江湖山水为景的山城风貌,如今紫阳人把县城喻作“大武汉,大重庆”。

邻省的巴中县、宣汉县也是坡坡城,城是依河岸鱗次而修,但也有几条直街,一河两岸,直街为主、坡街为辅的格局,而通江县则以通江边一山坡修成,与紫阳无疑,公路转了几个急弯才到山顶,还须低档上得去,下山挂低档慢行,街道依路而建,急弯慢延利用地势建筑,奇怪的是街边停车都用垫木塞堵轮胎防滑,听说过一车刹车失灵下滑伤人毁房的事,可见城市之陡,落差多大。通江历史上也是穷山恶水、“枯焦之地”,而有“女人耕田种地,男人带娃煮饭”怪风俗,不少女人劳累多,私奔他人故而有“好个通江城,山高路不平,婆娘多花心,又嫁外地人”的笑话。

随便聊聊的图片

镇巴县坡坡街最明显的有两个,一个是最东的集镇碾子垭,一个是本县最南坐于川陕界境的古集镇响硐,两个都出名,现一个维护建设得似公园,一个败落得如坟园。先说碾子垭,碾子垭处本县东片,与紫阳、西乡、汉阴都交界,碾子垭过去以纳溪坝为名叫纳溪,解放后建区曾叫纳溪区,管辖碾子、后河、新庙三个乡,1950年撤去归观音区,1953年重建为本县第十区,1953年后以碾子乡改名碾子区,碾子垭集镇在清朝中叶就有,建在两山梁之间的山垭下部一条小河岸上,地型象一只加工中药的碾槽,故名碾子垭,街为南北走向,南高北低,高低差有五十米,由十九个平台,和二百一十步石梯组成,有三百二十米长,街最宽处有六米,最窄处只有两米,街中地下有一小水沟,溪水长流,水沟上片石拱涵,街为土石路面,街的上端东西山梁相连形成分水岭,下端纳溪河又分叉开,又正对彼岸一小山嘴,这一特形地貌,颇有乡土气息的诗情画意,奇怪是姓氏,这两岸山梁人户其本姓毛,而街头尾姓潭人多,街中雷姓聚集,于是有人根椐地型姓氏,调侃地编了一首歌谣传唱甚远,“碾子垭一条槽,里河两岸都姓毛,上下街打潭潭转,中间有个雷不烂”,真是风趣之极。其实碾子垭应是“碾子垭一条槽,隐蔽在壑道,远眺不相见,沿街步步高”。

其实碾子垭最早的集镇是碾子西约三里的“百家场”,建有百家住户而得名,因水毁,清乾隆年间才将集镇迁到碾子垭,由于乡境内盛产木耳,引來湖北、四川客商前來釆购经商,清嘉庆年湖北武昌、孝感人为生意食宿方便在此建“武昌公馆”,清道光年佛教徒在此修了“关帝庙”,此庙十分堂皇,房檐、屋梁、墙梁等处雕刻描绘龙、凤、莲、神像、兽禽图案,装式新颖,威武壮观,它们标志着昔日碾子繁华与兴旺,碾子历史上就有“小汉囗”之称,是本县东境有名乡场,她不但有小汉口名气,还有本县仅有的贞节牌坊,本县县志载,碾子汤刘氏贞节坊,为纳溪湯顺孝之妻刘氏建,咸丰三年,旌表(朝封)建坊于厅南一百八十里腊溪,汤顺孝年末五十而殁,妻刘氏守贞持家,御患睦族,教子有方,声名外扬,朝庭敕旌节孝,咸丰三年(1853年)立坊,此石牌坊高二丈二,寬一丈五,上刻“柏舟苦节”四字,是碾子湯氏之荣,此坊仍有,是游客拍照观赏打卡地。

 

碾子垭解放后也是区公所所在地,有中小学、派出所、法庭、医院、税务所、邮电、金融等单位,改革开放后撤乡並镇,合並为碾子镇,又赶上改革开放大好时机,交通镇容大为改观,古镇修古复古改善利用,“坡坡街”成了少有的古镇特色,奇特的街容民居成为本县民俗、道德文化金字招牌,发挥着振兴乡村旅游连锁经济效应,而同是“坡坡街”的响硐就不那么幸运了,从红火走向兴旺,从兴旺走向衰败,从衰败走向临近灭亡,如今的面目全非,令人婉惜,本人见识了响硐的冰火岁月,待慢慢写出。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