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教育儿子的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自不可多说,他的“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人施教等教育理论对后…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自不可多说,他的“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人施教等教育理论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判断,充分说明了后天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教育起着不可思议的决定作用。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他本人在当时就被称为“圣人”、“仁人”,我们可以通过《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儿子孔鲤的话语中,分析出孔子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有没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随便聊聊的图片

 

《论语》里记录关于孔鲤的并不多,我们都做一说明。最有名的当属“孔鲤过庭”的故事,《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简单翻译下来就是,孔子的学生陈亢好奇于是不是孔子对于自己的儿子有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看有没有“秘籍”。于是,就问伯鱼,有没有不同于教其他学生的地方,伯鱼回答说,没有呀,就是有一次过厅堂时,父亲大声问学过《诗经》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知道怎样和别人交流。第二次又过厅堂,父亲又问学过《礼》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你就无法在这社会上生存站立。陈亢一听,原来自己误解老师了,老师没有藏私。陈亢一扫阴霾,变得高兴起来。对孔鲤说通过与他的交流知道了三件事,一是要学好诗经,二是要学好礼记,三知道了老师是光明磊落之人,对自己的儿子与学生一视同仁。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其实和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方法是一样的,是同样对待的,没有薄厚之分,一句话,教育无秘籍,踏踏实实地学习是学好知识提升自己的不二法门。再深入一步说,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圣人,就对儿子提出什么过高的要求,绝对没有。
《论语》里还有一处是孔子对儿子说过的话,“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也就是不读《诗经》里的《周南》《召南》两章,就像面对着墙壁一样无法行走。其实这句话还是让儿子明白读《诗经》的极端重要性。
还有一处是在《论语·颜渊》记录的一件事: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也就是孔子最喜欢的高足颜回去世后,颜回的父亲颜路劝孔子变卖他的马车给弟子买椁(棺材外面的一层叫椁)。孔子断然答道:“(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自己曾经担任过大夫的官,有不可步行的礼的规定。”
孔子清晰的知道,自己儿子在才能方面远不如颜回、子贡、子路、冉求等人,所以,《论语》里没有一处推荐儿子孔鲤为政从官的,倒是对有的学生极力推荐,毫不保留,比如孔子向季康子推荐子路子贡和冉求三个学生时,说“由(子路)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这三个人)从政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可以从孔子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方面的贯彻来验证,我们不喜欢别人强加给我们什么,那么我们也就不要把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身上,教育也是如此。但理解其程度的深浅要因人而异。说白了就是: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引导,是春风化雨,是循循善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和孔子所说的从政思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很相似。
所以,颜回称赞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我们可以推测,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了不起,就给儿子造成很大的成长压力,这样去推断孔鲤是个胸襟豁达的人。也就让人信服,知道自己比不过师兄弟,那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做个平凡简单的快乐人也挺好。
孔鲤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又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即孔伋(字子思)。子思从小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四书》之一《中庸》相传就是子思所作。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