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楮河婚俗拾遗

中国历史悠久,华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汉族婚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汉中曾是汉皇室繁衍生息之重地…

中国历史悠久,华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汉族婚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汉中曾是汉皇室繁衍生息之重地,汉族婚俗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滋生、蔓延、拓展、创新,展现出来的绚丽多姿的灿烂文化当值继承和发扬。
陕西南大门镇巴与四川万源接壤,民间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如出一辙,通话、通商、通婚等十分活跃。镇巴的东区楮河流域,是一个农耕文化和巴蜀文化交互影响的地区,陕川同脉生生不息世世相依。楮河流域在重视传统婚礼程序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巴蜀文化融会的烙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楮河婚姻民俗。陕南楮河婚俗虽延续了汉族传统的“六礼告成”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事物的潜入,时代的变革,楮河婚俗在程序上更具有浓郁的陕南地方特色,不管将来如何演变,在此笔者想把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新时代即将丢失的民间传统习俗捡拾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随便聊聊的图片

古时婚姻“六礼”,是中国传统婚姻嫁娶的礼仪。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系周公所制,周代起源。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亲迎:俗称”迎亲”,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地处陕南的楮河流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婚姻习俗在遵循“六礼”的基础上,有了不少的变革,特别是在个别边远山区,因受交通、信息、经济及自然环境的限制,他们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婚俗模式,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须经请媒提亲、入户看亲、插香为定、给话开庚、预报婚期、嫁娶迎亲、回门住十等仪程,方告完婚。
请媒提亲
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男方父母早早就拜托亲朋好友四处打探、察访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属相相合的女子(一般是男大女小,“宁让男大十,不让女大一”),聘请能说会道的与男女两家关系均很好的人为媒(俗称媒人,恭称红叶,今称介绍人),选定吉日,去女家提亲。民间盛传:“女儿媒,跑三回”。第一回不带礼物,仅言明是某男方请他来提亲,顺便把男家情况,男儿体魄、性格、智力、知识、文化、才能及家庭等情况推介一番,女家无论有无联姻之意,均以宾客相待,故有“养儿请媒说,养女望媒说”的遵循。若是无意联婚,就直接告诉媒人下次不要再来提这桩婚事,若有意联婚则推说要与族间人商量,因为有“女是一家养,开亲族商量”的风俗,也是让家族间德高望重的人把把关,随后便通过各方关系了解男方人品才智,甚至亲自到其附近察看地势条件,通过旁人了解家庭情况,并请同族人商议是否开亲;第二回,媒人带着礼品,去女家打探她们会商结果,女家若同意开亲,则收下礼品,若不同意,会委婉拒收礼品。在同意的情况下,过了数日,媒人第三回去女家,表明男方意愿,并约定“看门户”日期,也称“看人户”;若女方不同意看门户,谈婚就此终止,媒人就此止步。
图片

入户看亲
经媒人三次造访,费尽千言万语,道出万语千言,终于说得女方大小人等都动了真心,定下吉日,在媒人的带领下,女方父母或兄弟姐妹跟随,和谈婚女子一道去男方家看门户,现在叫双方家长见面,是女方对男方的进一步了解,虽有媒人好言万千,不如自己亲眼所见。主要看男方地理位置、住房条件、交通条件、家境状况、人员结构、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及从业等情况,经过双方充分的介绍交流,互通情况,就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天,男方要提前准备,打扫环境卫生,购买糖食果品、上好佳肴,招待女方贵宾,有的还请回姑舅姨表齐聚陪客,甚是热闹。午饭后,女方提议要回程了,男方就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发给女方所来之人,如果,女方当场接了这红包,就表明女方看得来这门亲事,可以继续谈婚姻,若是女方不接红包,话也就不多说了,婚姻到此为止。也有没看上的,不吃饭就提前回程。旧时仅限于女方父母及男子前往,女子不仅不去男家,见了男家人还要回避。而今,女子早不早就去男方家玩耍,都熟悉了才报告家长,说是看人户其实就是做做过场、走走程序。
插香为定
即定婚,旧时称插毛香,简称插香,今称订婚,又称“取同意”。男方备办衣服一至二套、猪蹄子和香茶等礼品,以及香、蜡、喜钱、火炮等祝神用品,由媒人带到女家,敬神摆礼,女家请户族叔伯弟兄出面陪客,设宴款待,并以女子亲手所做的布鞋回赠男方,初步确定两家结缘定亲,自此两家亲人依辈份论称呼,相互往来。双方开始了更深入的接触了解。
图片

给话开庚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男女双方熟悉并有了感情,家人们有了亲情,经媒人传话,或双方家长直接商定,选择吉日落拜、开庚。届时,男方要给女方备办比插香多得多的衣物、鞋袜、洗漱用品、金银首饰和彩礼,给女方父母、哥嫂、弟妹备办衣物等件或者红包,给女方重要亲戚备办礼品或者红包(俗称“吃人情”,有的称“吃面”),还有斗米斗面、方肘礼吊、水礼等,这些聘礼备齐后,还要专门请高师用红纸制作《庚书》,书有大小双开门,内左侧写有男方的生辰八字“乾造XX年X月X日X时 健生”(限定16个字,按“生劳病死苦”类推,最后一个字落在“生”字上),右侧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坤造XX年X月X日X时 赋生”(暂时空下,由女方填写,俗称“开庚”),左侧小开门上写有婚联,右侧空下,由女方开庚时对出下联,封面写上“龙凤庚书”字样,并备两支毛笔、两锭墨、百元红包,装入折叠为开门式的红纸袋内。再备盐茶礼包、香、蜡、喜钱、鞭炮,还要准备按交礼程序必有的红包(请书礼、祝神礼、盐茶礼、收衣礼、开庚礼),这一切准备齐全后,由媒人、押礼先生、家长带领男子送至女家,敬神摆礼,女家宴请家族至亲,俗称“吃面”。交礼仪式尤为讲究,女方主家先在堂屋中间摆出两张大桌子,男方押礼先生将准备的各样聘礼按照俗定顺序摆放整齐,此时亲朋好友齐聚中堂,押礼先生,取出请书及红包,在礼桌前与女方知客司互打拱手、向神龛作揖,有的还走交叉步等礼仪,将《请书》及红包交给知客司,拜请知客司主持交礼仪式,一般第一项祝神,由女方的哥哥或者弟弟(自家没有族间找,族间没有找老表)担任祝神者,依次点燃喜烛,点燃喜香,再焚烧喜钱,燃放喜炮;第二项开盐茶(详见《话说秦巴“盐茶礼”》);第三项知客司大声招呼至亲好友到堂前见证交礼,由押礼先生宣读《XXX先生与XXX女士喜结良缘礼单》,知客司代表女方主家征求众亲对置办礼物的意见,从老小外家姑舅姨表门郎姐丈逐一征询,一般都是男女双方提前约定,经媒人按当地风俗筹备的,所以请到他们了,就高声回答“挡了,都置办得闹热,很好!”;第四项是请客“吃面”,给女方的至亲馈赠礼品或者红包,请客的过程,也是让男方进一步认识至亲的过程,有趣的是,有的说风趣幽默的笑话,有的要求男方小伙子耍个礼信(旧时要磕头,现在要鞠躬),有的还讨要喜烟……把一个交礼的过程渲染得热闹非凡格外喜庆。这道程序一毕,知客司就安排女方的姑娘大姐将所有聘礼收捡到闺房,至此交礼结束。然后,押礼先生取出《龙凤庚书》,由女方开庚,也有叫“拨庚”的,一般由女子的哥或弟来操作,有的毛笔字差劲,有的怕对不出对联,大多不敢出场,这时,押礼先生说,写好了有红包奖励哟,于是才出场提笔。开庚结束后,女方把给男子的打发(馈赠礼品)用掌盘端出来摆在中堂桌上,知客司给押礼先生一番交待,连同填好的《庚书》包好放置车内,吃罢午饭,就启程回府。男方就可择日持《庚书》请高师择吉查定婚期了。现如今许多年轻人图简单,就把“插香为定”和“给话开庚”合二为一了,删繁就简,节俭办事。
预报婚期
男方将查定的《嫁娶婚元喜期书》又称“期单”,旧时由媒人送去,现今由男子本人带上被褥一床或者衣服一套及礼品送去,随后,可择吉携同女子去政府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女家向男方报告陪奁嫁妆品名数量。充分商定相关迎亲事宜。现在有的在微信上发个信息就可以了。
图片

嫁娶迎亲
嫁娶迎亲之时,通称“过酒席”,女家称“交待女”或“改嫁女”,男家称“接媳妇”,双方皆张灯结彩、悬挂垂幅、粘花挂红,支起拱门、张贴婚联、播放喜庆音乐,杀猪办席,盛宴宾客,亲戚邻里均备礼物现金前往祝贺,俗称“吃酒”。这道程序最为繁杂,有许多的礼仪,不同的讲究,各地风俗不拘一格。嫁娶迎亲要持续三天:
第一天为“知客”。远近亲友及邻里帮忙者陆续到达,总管、知客司同主家商议确定执事人员列出《执事单》,用红纸书写贴在中堂,席上明确各类帮忙人的职责,一边吃席,一边由知客司用押韵的四言八句把每个执事人员的工作交代清楚,譬如“总管总管你内外经管,客是我请席是你安,失了打点不予我知客相干……”这天的酒席主要是招待众多帮忙的人和远方来的客人。出阁女子于前一天忌食(不吃菜食,一天仅吃几个鸡蛋),这天晚上要焚香敬神,由婶、嫂掺扶拜别祖宗、父母及至亲长辈,然后入闺房哭别父母及姑嫂姐妹,旧时有哭嫁歌谣《娘训女》《辞谢歌》《离娘床》,其中“我的爹呀我的妈,这个床儿我不下,下了娘床苦情大,离了爹妈常想家……”“芹菜莫得韭菜香,媳妇莫得女好当,宁当十年黄花女,不当半年新嫁娘……”“娘养儿十八春,如今成了别家人……”这些歌词带上婉转的哭腔,拖着悲催的调子,哭得众亲人人心酸泪流,忍不住的都去劝哭,结果越劝越哭,哭作一团,哭倒一片。有哭到舅舅姑父姐夫等男客时,男士又不会哭就只好用红包解决。家长泡茶请族人商议选定参与送客的男女嘉宾,并将陪奁嫁妆收拾妥当,在中堂摆放整齐,亲友馈赠衣物、果品或现金,俗称“添箱”,都由管礼先生记到礼薄上。男子这边于“知客”前夜上坟焚香化纸祭拜祖宗、禀告迎亲之事,祈求保佑顺利平安。这天还要在总管、知客司、押礼先生和主人家的共同努力下,备足迎亲聘礼(与“给话开庚”时所备聘礼大致相同),确定迎亲执事人员,总负责押礼先生由新郎的姑父或者舅舅担任,娶亲娘子由姑姑、舅妈、婶娘、嫂嫂、姐姐根据属相确定,伴郎由未婚同学或老表担任……,准备装饰花轿或车辆……
图片

第二天为“正酒”。程序太繁,记几个重点:

迎亲出发。清晨,知客司召集迎亲执事人员在门口集合、办交接:告知迎亲路线、媒人带路、娶亲在前、押礼在后、伴郎不离新郎左右,唢呐乐队齐奏,两面大锣紧随其后,彩旗高高飘,还要放鞭炮,帮忙的和轿夫带着新婚的全套服装以及礼品,一路吹吹打打,往女家出发了。俗称“娶亲”,又称“过礼”。
参主投柬。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附近,鼓乐齐奏,锣鼓开道,鸣炮师点放“三圆炮”(铁制三个圆形炮筒,用黑火药筑紧,点焾燃放。现在以火炮代替)以此告诉女方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在知客司的带领下在院坝迎接,有的三里铺毡五里结彩,有的在院坝摆上方桌,放上美酒,或者香茶,媒人前往接洽,知客司高声致词,男方押礼先生回敬致词,你来我往,要么说酒,要么说茶,要么说些客套话,弄得满堂看客都嘻嘻哈哈。礼仪耍毕,没喝酒没喝茶(喝了就是红脚杆),知客司才让你到堂屋耍,押礼先生带上新郎娶亲娘子在堂屋参见总管和女方家长,互相行拱手礼,现在采用握手方式,分别向主家和知客司投报柬言和《团书》,相互客套一番,才能落座喝茶休息。
图片

讨杯盘礼。押礼先生在女方知客司的配合下,手执掌盘一张,盘内放上红包或喜烟用红纸遮盖,带上鼓乐师,在知客司的引荐下,经过女方大门,来到大小厨房,参见厨师,掌案师接过掌盘,收了红包或喜烟后,随即出两份作好的菜(其中一个是“刀头”交礼时敬神用),放在盘中,递给押礼先生端回堂屋放在神龛前的礼案上后,知客司就可随时宣布开席。这为“参厨”,红包上写的“中盘礼”“参厨礼”,
如果迎亲者不去参厨,等会开席时,厨师不予出菜,把你凉起,或者放上许多盐或醋,叫你莫法下咽,这都是礼仪不周的结果。
交礼换装。押礼先生同媒人在女方知客司的配合下敬神交礼(程序同“给话开庚”时相同),交礼毕后女方招待迎亲队伍就餐,新娘秉烛更衣(旧时不能身带娘家一线走,必须全穿男方送来的衣物),新娘的装束是头戴花冠,身穿红衣红裤,裤外还要罩上绣花长裙,脚穿红绣花鞋,头顶红绸绣花盖头。换好装后,女方伴娘闺蜜堵门,新郎和伴郎迎亲团智取闯进闺房给新娘献花、求婚、找鞋……有的女方拖延很久不发亲,鼓乐师就对着闺房吹几遍唢呐或长号,名为“畏门”。鸣锣师就在堂屋中间猛起敲锣,名为“催驾”。
图片

回隆驾转。新娘装束停当,堂屋红毡铺地,新娘由哥哥或者弟弟从闺房背出,至中堂面向神龛三鞠躬(意为:辞别祖宗,叩别父母,拜别众亲),后退至大门坎,新郎在门外接住,一个娶亲娘子撑开红伞,罩住新娘,另一个协助新郎将新娘抱入大轿或者婚车内。轿内有新娘的小弟弟压轿,起轿前,娘家要给轿夫封红包,意思是让轿夫把轿抬得平稳些,不要在路上摇晃颠簸姑娘。抬陪奁嫁妆的按俗定顺序先行抬起慢慢往回走,随后花轿抬起,转三转,在鞭炮声和唢呐声中上路。前有两名提红灯的或者是打彩旗的男孩开路,接着便是新郎、鼓乐队和迎亲队伍,中间是新娘的花轿,轿两侧有新娘的兄弟扶轿,送亲的队伍随后。送亲队伍按风俗提前请定一般8—12人,取双数。

取衣饭碗。女方的陪奁嫁妆中最不可少的是父母要给女儿女婿馈赠的“衣饭碗”,专门购置最为精致的碗筷一对,内装米粮和银钱,用红纸封好,放在神龛或者礼案上。取它是男方的押礼先生去女方迎亲的最后一个礼节,由押礼先生和介绍人或者请女方知客司配合,在堂屋中间,面对面打个拱手,转向主家神龛作个揖,向前迈一步,重复前面的动作,共三次,就到了神龛跟前,由押礼先生高声朗诵下面这段话:
X府派我来迎亲,冒闯高亲贵府门,
主家堂前设神位,衣饭碗儿摆一对,
乾造衣饭是荣华,坤造衣饭显富贵,
三个拱手到神龛,我要取走衣饭碗,
在此祝告天地神,弟子堂前要表明:
左不冒犯青龙位,右不惊动白虎神,
上不冒闯祖师位,下不打扰土地神,
左手接过金银碗,右手捧走聚宝盆,
我今拿走米一碗,拿走一碗来一万,
淑女今日出阁后,主家万事乐悠悠,
从此后人发千口,比以前粮发万石(dàn)
主家皆大吉大利,客位都万事如意。
说完取下衣饭碗,面向神龛作揖,后退一步,再作揖,再后退一步,又作揖,再面对面打一个拱手,转身向知客司和主家说道:
今天迎亲要回还,多有打扰和劳烦,
愚等是个“红脚杆”,不懂礼节请包涵,
辞谢知客和主家,佳偶天成到百年。
说毕跨出大门,率迎亲队伍回程。
图片

途中施礼。花轿在中途尽量不能停留,要一直抬到新郎家。路上经过村镇,都要吹奏唢呐、鸣锣击鼓,吸引人们夹道观看。婚娶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当天新娘为大,途中遇到再大的官,也得为迎亲的队伍让路。若两家结婚的队伍在途中相遇时,两位新娘要互相交换手帕或礼花,然后让道而行。经过寺庙门口,要用红毡挡住庙门,待花轿过去再取掉(现在乘车不拘泥)。途中若遇到出殡的,并不回避,反认为是吉兆,谓之“白头到老”,懂事的新娘会下轿同新郎向殡棺行跪拜之礼,后让其先行,这是亡者为大之礼。花轿至男家大门前止步,轿夫说吉利词,戏讨喜钱,男家以红包酬谢后方才落轿。
参拜高堂。在娶亲娘子的帮助下由新郎扶出新娘,步入堂屋,面对神龛,男左女右,并肩伫立,此时香烛高明,鼓乐鞭炮齐鸣,两名礼生立于神龛两侧,边奠酒边拖着长声联句高喊:“一酒天长地久,二酒地久天长,三酒荣华富贵,四酒子孙满堂”,接着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郎新娘随着喊声和鼓乐声叩头跪拜,俗称“拜堂”,又称“行周堂礼”。礼毕,花炮礼炮齐响,唢呐锣鼓齐鸣,新郎居前,新娘由牵亲娘子搀扶随后,进入新房。俗称“入洞房”,新娘入房后按择定的方位就坐,新郎摘去新娘盖头,再由按属相和五行相生择定的人上梳、铺床。然后让未满12岁的男童和女童分别滚铺,也叫“滚床”,新娘嫁妆抬到后先置于院内让宾客参观,待新娘入房梳好头后,男方知客司在征得送亲客同意后,由男方门客(姑爷、姑父、姐夫等)将陪奁嫁妆抬入,抬时皆讨价还价,要挟新郎发烟发糖,并随口编一些“早生贵子”之类的顺口溜,嬉笑热闹。
图片

办交接,闹洞房。晚餐前以新娘所带糖食果品招待宾客,饭后于新房设桌泡茶,送亲客及房族至亲到场,新郎父母多谦称办事不周,表示好好待媳,送亲客则谦称女子年幼,不谙世故,要求公婆贤惠待挈(担待、提挈),俗称“办交接”。然后,客人安息,新郎的姑夫、姐夫及好友结伙拉住新郎前往洞房,逗趣嬉笑,直到深夜方散,俗称“闹房”。新郎新娘要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若有抵触情绪,就得罪了客人。亦有新郎的祖、叔参与逗趣,要新娘当场喊叫,有“三天不分大小”一俗。
图片

第三天为“散客”,又称“拜客”。清早,焚香敬神,新婚夫妇跪拜至亲长辈,并奉赠新娘亲手所做布鞋、鞋垫等,受拜者还赠现钞,俗称“收拜客礼”。早饭席上,知客司让新郎新娘站立堂前,代表主家致“散客表席”,谢了各方客位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谢媒”,主家把酬谢媒人的鞋、鞋垫、猪蹄、红包等装入掌盘中,安排一个帮忙的端在堂屋,有的顶在头上,知客司就开始讨其媒人的封赠,知客司说一段,媒人对答一段,你来我往,都不败下风,知客司较为专业,随口道来,可媒人不是经常经历这种场合,有的没几折就败下阵来,有的另请高明帮助对付知客司,十几个回合弄得客人满堂大笑,在欢笑声中结束酒宴,各路宾客陆续散去。现在的“谢媒”都放在第二天“正酒”的中午席上进行了,基本就没有第三天了。
图片

回门住十
新婚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给族中亲房各户送礼,称“回门”,受礼为“吃回门面”,皆以钱回赠。当日必须返回,随后再去给媒人送礼,又称“谢媒”。部分地方有“住十”之俗,即新婚十天后,新娘子回娘家住十天。其后至生育之前,新媳妇回娘家必须有接有送,不得独自往来。
图片

新时代,新风尚。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嫁娶婚俗推陈出新,删繁就简,兴起新事新办之风,部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婚时除双方亲自到政府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结婚证外,其余仪式皆从简,或简宴亲朋,或外出旅游。婚礼也日趋简化,如参神祭祖、骑马坐轿、新娘盖头、跪拜亲友等风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唯彩礼、嫁妆、以及人情应酬剧增,互相攀比,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有的婚礼中更有高级别墅、豪华轿车、百万礼金的出现,这些显摆比阔,并不能保证今后婚姻的和谐美满。现更有甚者在婚礼进行中用条棍皮带抽打新人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有的将新人父亲“巧妆打扮”背烟杆火钳吹火筒,让母亲戴单墨镜(意为睁只眼闭只眼),有的让公公背新媳妇斟酒,有的闹房无恶不作低级庸俗……这些虽有取笑之华宠,但更多的是有损人格、有损尊严、有伤身心,与讲文明懂礼貌背道而驰,我们应该共同抵制摒弃,在某些环节中用唱歌、跳舞、作诗、说相声、比才艺……的文明行为来取代,让精神文明之风丰富渲染隆重的婚礼风俗。
时间在推移,时代在进步。在日新月异的当代,我们当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携手抵制封建不雅糟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