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寨

陈寨在我老家南,濒临汉江,农耕条件优越,稻田棋布,地势无丁点丘坡,可称得上是汉中盆地的“白菜心心”。 我几岁不…

陈寨在我老家南,濒临汉江,农耕条件优越,稻田棋布,地势无丁点丘坡,可称得上是汉中盆地的“白菜心心”。

随便聊聊的图片

我几岁不到十岁,正值修阳安线,铁路从我老家房子不远处过。时陈寨人负责修我老家的一段。他们在我老宅堂屋里,铺上稻草,打地铺,借宿长达数月;邻居房子宽敞的,也安排了人。陈寨人多,近一年,他们用架子车、推推车运土,硬是把村前低凹的一段路基垫得山一样高,验收通过,才撤走。

 

那时,去陈寨常徒步去。记得我随母亲,徒步去陈寨玉兰姐姐家,给安家。时益明哥(铁路系统工作)、玉兰姐姐结婚不久,老辈人给分了一间瓦房,土墙,青瓦,门朝东。村里,新婚小家,凡有一间大房,算是中等偏上条件的。这,能反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陈寨人的住房条件。

 

岁月如梭。八十年代,陈寨修新房的渐多。长海哥、平英姐姐修了三间一转是砖墙的房,竹笆楼,机瓦屋面。他家俩兄弟,一分家,户均不足两间。无奈之下,又攒钱,过了几年,将原先这房子倒给弟弟,另寻地基,建起三间两层楼房。这楼房,一算村里修得早的,二是也算气派。这,大致在九十年代初期。他们的新居,能代表当时陈寨村住房的中上等水平。

 

 

因陈姓居此较早,陈寨得其名。但村里现今主要是周、黄、杨、刘等几个姓氏。清《褒城县志》称陈寨为“周寨”,可见,在清朝时,村里周姓户已不少。

 

村子处于汉中至四川古驿道边。东行过长寨街,可抵褒城驿(小柏乡)和汉中府;西行经纪寨街、钮项铺(今建国村南)和黄沙驿,直达四川。村北二三公里处,是老道寺街,街集是“天天集”,交易旺。

 

因金牛道穿村而过,历史上,众多英雄豪杰或高士名宦曾“涉足”陈寨。刘邦、韩信率部队“暗度陈仓”,其西行必过陈寨;曹操降张鲁,攻打阳平关,须走金牛道,过陈寨;张鲁由张鲁城(址在今勉县武侯镇走马岭)去汉中,“南奔巴中”,也过陈寨;诸葛亮率蜀军“北伐曹魏”,走褒斜道,过陈寨无疑。唐朝孙樵、元稹,写《锄禾日当午》短诗的李绅,北宋苏轼,南宋陆游,他们辗转于汉中与四川间,都过过陈寨。太平军陈得才起义军围攻汉中城,旋即攻占沔县、略阳诸县城,过陈寨是肯定的。

 

民国初年,华阳河流经老道寺,曲折而拐向范寨村南,再沿长寨街北,一路东流,汇入褒河。国民党王毅武部队驻扎于老道寺,组织督建,改道华阳河。依勘测和规划,挖出一条笔直的渠,将水引向陈寨村东,使其南流而注入汉江。工程告竣,大片河滩地变成耕地。今范寨南、小北(白)坡南、季寨南的旧河道,经起高垫低,皆成水田。陈寨村东,连接汤谷村的有华阳渠石桥,这石桥一带,陈寨人称之曰“大桥上”。

 

人民公社化几十年,陈寨劳动工值较高,耕作条件稍好,故婚娶婚嫁上,陈寨村姑娘一般不太选择婚嫁“边山子”村,而“边山子”村的姑娘,却会选择婚嫁陈寨等平川村。这,反映出当时人们正常的一种向往,即“水往低处流”“人往好处走”。

 

但计划经济时期,陈寨也是摊派任务重的村。农业学大寨,支援国家建设,陈寨人做出较多的牺牲与奉献。

 

如,交售公购粮,完成义务工,缴纳农业税等,比之“边山子”村,陈寨承担的任务要重,且这种“重”,持续几十年。陈寨百姓低价将辛苦收获的粮食晒干,封净,交去粮站,这多一份牺牲。

 

 

那时,倡导“交够国家的(公购粮、爱国粮),留足集体的(集体储备粮),剩下是自己的(人均口粮)”,但这么做,使得一些男孩子多的家庭,面对毛粮(稻谷和小麦)年人均不足300市斤,会出现“青黄不接”。百姓会选择“农忙吃干,农闲吃稀”,来应对。——这,虽非每户都这么做,但至少有一少半家庭会这样过日子。

 

陈寨百姓还常去外村,参与修建板凳堰、石门水库及西干渠、东风(东沟)水库、新(街子)云(雾寺)公路、茶(店)张(家河)公路、阳安铁路等等劳动。这也算是奉献。

 

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百姓日子渐好。不几年,陈寨一些户先富起来;一些人经商、办厂,失败的有,但成功者也有。后来,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等问题。

 

但普遍在变。百姓普遍修了砖房或楼房,有的还修几次;和周围其他村子一样,相当一部分家庭在汉中城或县城买了商品房,举家住在城里,而农村的好房子、小洋楼却成了空置房,要么,偌大一院房,只有一两个老人在看守。

 

村里,外出打工成了多数青壮年的选择;而作务农业,却成了“捎带”。

 

欣喜的是,教育得到普遍重视。一批批“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先后考上学。陈寨人、在市城规局曾任科长、四级调研员的杨建平,在市人事局曾任科长的周明凤,在县计划局曾任副局长的杨春光等,均是恢复高考和中专考试制度后,走出来的一批。

 

“70后”“80后”“90后”“00后”,陈寨村又走出一批批“状元”。周红霞由勉一中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先在汉中汉江制药企业工作,后去深圳发展,事业顺畅;“00后”黄嘉禾经过个人不懈努力,由勉一中以一本成绩分,考入西安医学院。

 

近年,村里每年都要考上大学几人或一批人。他们不仅创造了改变个人命运的支点,也填补了家庭从无大学生的“历史空白”。

 

当下的陈寨村忧喜叠加。规模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雏型凸现,但作务农业缺少新一代农民;每户负担很轻,但老龄化问题突出;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但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村里近年青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多,但各类开销因通货膨胀因素,多数人总觉得,钱不及过去值钱,钱不经花。——这,也是多数家庭的表现。

 

但光亮点还是突出的。陈寨距汉中城近,走孤山汉江堤岸公路,驱车往返陈寨与汉中,成为捷径。一些住在汉中城的陈寨人,星期天常驱车回到陈寨,住自家房,享受城市难有的一份悠闲。星期天或节假日,村旁或庭院里,总是停满私家车。有的退休人士也住回陈寨,陪伴自己的老人,享受难得的陪伴亲情。

 

陈寨,是城市的近郊区,发展设施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和利用空闲房发展节假日旅游经济等,还是大有潜力的。

 

文尾,以几句短诗呈给陈寨,作为赠语。

 

我的家乡,在陈寨,汉水泛清波。华阳之渠哗哗流,遍野披绿禾。产业兴,六畜旺,庭院吊瓜果。人谓“西北小江南”,一首田园歌。

 

我的家乡,在陈寨,小村喜事多。乡村振兴谱新篇,机械在耕作。科技兴,百业昌,农人忙锄禾。建设日酣人仰羡,唱响希望歌!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