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鲁迅故里

我们驱车,从杭州城出发,不一会儿就到了古城绍兴。 绍兴是鲁迅的家乡。我这次来,就是要参观一下鲁迅故居。鲁迅作品…

我们驱车,从杭州城出发,不一会儿就到了古城绍兴。

绍兴是鲁迅的家乡。我这次来,就是要参观一下鲁迅故居。鲁迅作品中的茴香豆、乌篷船、三味书屋、百草园等等,对我有吸引力,我想一睹鲁迅故里的“真容”。

随便聊聊的图片
鲁迅故里

一到故居门前,就看见了鲁迅的大照片——手持纸烟,面色冷峻,凝目远望,若有所思。这张大照片,是做在一张大招牌上面的。入故居,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扑面而来。鲁迅故居,是一座清代民居,颇具南方水乡韵味。走廊迂回,沿走廊而前行,可到屋内外的任何一处。室内,陈设古朴庄重,家俱花纹雕刻精巧。看得出,鲁迅的祖上是有本事的人,周氏家族不是一般的富有,文化底蕴也是相当的深厚。

故居旁,有石桥;石桥下,有乌篷船;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场所;书屋有松鹿图,有寿镜吾老先生的画像;百草园,是院中“菜园子”,是鲁迅小时候玩耍嬉戏的场所,现今菜畦里长着碧绿的菜蔬。这里,一砖一瓦,缀满岁月痕迹;惟时过境迁,再无当年房子的主人——鲁迅一家老老少少的人。

鲁迅故居一角

听讲解,得知鲁迅是光绪十八年(1892)入三味书屋的,师从寿镜吾老先生。十九年,他的祖父(字介孚)下狱;父亲周伯宜此时已抱重病,鲁迅每日去为父亲抓药,常出入于典铺、药店,遭人冷眼。二十二年,他的父亲去世。二十三年,家族分家,分给鲁迅家的既差又小,鲁迅作为长子,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的斥责,他深感世态炎凉。二十四年,他的祖父病故。……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多有文字记载。寿1930年去世,享年81岁。寿在三味书屋当老师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长。除讲授《诗经》等经典外,常给学生讲荊轲等除暴安良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正义感。鲁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纯朴,博学”的人。他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鲁迅出国留学期间,常给其写信,汇报情况;回绍兴,专门去看望他。到了北京,还保持着书信的联系。

我们还了解到,鲁迅原配妻子叫朱安,她在鲁迅去世11年后,即1947年,在北平去世,享年69岁。朱安比鲁迅年龄略大些,她出生于绍兴一个大商人家庭,在娘家时生活优渥。朱家当年建造的宅邸被称为“朱家台门”。其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朱安是个性格温和、懂礼仪、待人厚道的主妇,且烧得一手好菜。

朱安

1906年,鲁迅和朱安成婚。后来鲁迅夫妇聚少离多;再后来,朱安陪鲁母离开绍兴,去了北平(今北京),和鲁迅生活在了一起。鲁迅这样评说朱安,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我只负有一种供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一生未生育孩子。鲁迅在世时,朱安陪伴鲁母,生活无忧,鲁迅会每月寄给她们生活费。鲁迅去世后,鲁迅的爱人许广平接过这个责任,依然每月寄钱给朱安。

后来鲁母过世,加之动乱,物价上涨,朱安迫于生计,欲出售鲁迅生前的藏书。很多友人来劝朱安不要这么做。朱安说:“你们总说先生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先生的遗物,你们也要记得保存我呀!”但朱安听劝,还是保存住了鲁迅的藏书。

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十五六岁时,朱安直接给周海婴写信,说:“你和你母亲有没有最近的照片,给我寄一张来,我是很想你们的。”

鲁迅56岁时在上海溘然长逝,上海万人送殡。在北平西三条胡同,朱安也在家中为鲁迅设了灵堂。她一身黑色素服,位立灵堂一侧,接待前来吊唁的友人。

鲁迅逝世后,朱安给许广平写了信,由周建人转交去。信中说:……许妹(许广平)择期整装,早日归来(北平)……”“总之许妹与余”“同甘共苦扶持堂上(鲁迅母亲),教育遗孤。”鲁老太太(鲁迅母亲)也写信督促:“你(指许广平)明春能与海婴同来(北平)一叙家庭之乐,实获我心。……”

抗战后期,朱安一段时间生活窘迫。许广平得知状况,立即联系,并筹集一笔钱汇给朱安,为动乱期间钱未及时筹集、汇于她而致歉,还写给朱安一封信;社会各界特别是鲁迅生前几位最亲密的友人,也纷纷捐款捐物。她病故后,葬于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

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澄海人。早年在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曾参加过周恩来领导下的五四运动。1927年,鲁迅在广东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任助教。许广平成为鲁迅爱人后,于1929年生下她和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许广平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诸职。

鲁迅之子周海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周海婴和马新云成婚,育有三子一女,即周令飞、周亦斐、周令一、周宁(女)。

鲁瑞(鲁迅母亲)

鲁迅母亲鲁瑞,在长子鲁迅去世的第七个年头,即1943年病故,享年86岁。她养育三个儿子,即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周作人(1885~1967)是散文家、诗人、翻译家。曾任日统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1949年被释放。晚年主要从事翻译工作。

周建人(1888~1984),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省长,中共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第三至第七届副主席、代理主席、主席诸职。

鲁迅曾说,在我幼小时,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他指的“很大的变故”,是指他的爷爷被“革职”,特别是后来的“牢狱之灾”。

1956年鲁迅迁墓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字介孚),其祖上从明万历年间起就成了当地的富裕人家;到清乾隆年间,已形成有上万亩田地的私产,还有十几个当铺。但周福清却不愿做纨绔子弟,一心埋头读书,以求致仕。他1867年29岁时考中举人,33岁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生,后来赴江西金溪县任知县。

周福清是个脾气暴燥之人。一次拜访上司、江西巡抚李文敏(今陕西西乡县人)。交谈中,周福清“大不敬”地说:“皇上算什么东西?!”这,引起李文敏不悦。加之,李文敏并不是正统科举出身,故作为翰林出身的周福清平日里很是瞧不起李文敏。李文敏也觉得这是个迟早“惹祸”的主。故三年任职不到,周福清被李文敏以“办事颟顸”为由,革去知县一职。后来,周福清无奈,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了长子周伯宜即鲁迅父亲的身上。在鲁迅的回忆中,他认为自己的祖父在小孩子读书教育上是比较开明、民主的。

百草园

一次,当地马、顾、陈、孙、张五家富户找到周福清,请他“帮忙”,愿合出一万两银子,“行贿”主考官殷如璋,以使自家孩子能考中入仕。因殷与周福清关系不错,周福清也乐于帮这个忙,也想顺便将自己的长子“搭个车”,让一并录上。当时,自己长子周伯宜(鲁迅父亲)屡应乡试不中,一直闲居在家。加之殷如章和周福清是同年进士,在京城相处时很熟。因此,周福清便应诺去“说情”、去行贿殷如璋。

但“办事”过程中,不是殷如璋有意“为难”“施坏”,倒是周福清自己“安排”上连出“岔子”,导致行贿之事败露。周福清最终把自己送进了大牢。为了“营救”周福清,周家人又四处打点,倾尽所有,家境日趋衰败。清光绪二十八年,周福清“蒙恩”而获“大赦”,此时他的长子周伯宜已先他而亡故。周福清出狱几年,也撒手人寰了。

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一重大变故,对周家说,是“坏事”也是好事。家境败落,世态炎凉,但这反倒给了少年、青年鲁迅以磨砺,成就了他后来的人生闪光!看来,“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这话不假。

绍兴乌篷船

参观鲁迅故居出来,我们坐了乌篷船。这乌篷船是竹子做的,船身黑油油的。河水清澈,乌篷船随着河水缓缓移动。我欣赏着河边的风景。船夫头戴乌壳帽,其装束如鲁迅笔下所描写的形象。他一边划船,一边讲述着绍兴的风土人情。这一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家家枕河,户户临水,相隔不远,河岸边铺有石阶,人可沿石阶而上岸。当地人乘坐乌篷船,似乎是亘古不变的习惯;且家家出门上乌篷船,很方便,小码头随处可遇。乌篷船穿梭行进于河水中,不见有任何污染。原来,政府出台规定,严禁在河里洗澡、淘菜、洗衣服、排污水;人们自觉长期遵守,养成了良好习惯。我们走了一路,还真的从未发现有污染环境的行为。

参观中,看到当地在打造“鲁镇”“鲁迅外婆家”等品牌,且品牌的雏形已呈现。当地热盼鲁迅笔下的《祝福》《狂人日记》《社戏》等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更加“有形化”;还看到他们在打造“鲁府”“赵府”“钱府”、毡帽店,以及桥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等,以力求使“鲁迅故居游”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感染力强,能释放出“名人文化”的最大效益。祈绍兴旅业兴旺,前景呈祥!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