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公馆柚子的故事

据说,闻名遐迩的名优特产张大公馆柚,是这样来到新津的:   话说清末某个黄道吉日,恰逢四川督军保威将…

据说,闻名遐迩的名优特产张大公馆柚,是这样来到新津的:

 

话说清末某个黄道吉日,恰逢四川督军保威将军周大刚的70大寿。周家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于觥筹交错之间,满面红光的周大刚叫下人拿出刚从广西带回的柚子,“吃点柚子解解酒,这柚子据卖的人说是洋人品种,不晓得是不是就要好吃一点。”

随便聊聊的图片

拿刀子轻轻一划,淡淡的柚香随之而来。除净果皮后用力掰成几瓣,拈一瓣剥了皮放嘴里轻轻一咬,哟,巴适!汁水饱满,纯甜可口,有一股绵绵清芬在唇齿间弥漫。“好柚子!好柚子!”众人叫好不迭,既捧了主人的场,也确是为这“洋人的品种”感到新奇。

 

席间却有一人对这柚子格外上了心。他是来自几十里外的新津张大公馆的村民张朴山。张朴山是当地一个小地主,有几十亩田地,还有个果园。照理说轮不到他参加如此的高级聚会,但他乃周大刚女婿张鑫元的本家兄弟,是跟了来见世面的。张朴山尝了口这广西柚,心说自家的果园要能栽上这样的好品种,就太爽了。

 

但凡称得上“公馆”的,必是有一定财富底气的。“张大公馆”原只有张氏一族普通农家居住,无从谈起”公馆”。却说张鑫元其人虽出身贫寒,读书却很是了得,年纪轻轻便高中举人,当上了新繁县(今新都区)县令,后又改任灌县(今都江堰)县令,再后又高攀当上了保威将军的乘龙快婿。不仅在成都百花潭置办了公馆,还在老家扩充势力,买田置地,修高墙大院,并派了一排人马回张大公馆日夜守卫,这一番操作自然足以劝退乡中盗贼,张家不仅从此再无滋扰,”公馆″之大名更是张扬开来。

 

“表哥,你看这柚子这么好吃,咱把种子拿回去栽点不?”张朴山鼓动张鑫元,他相中了表兄家的后花园,不仅土壤肥沃,还有专门的工匠伺弄。自己虽也有果园,但有点怕经验不足栽不活。“好,我也正有此意,就先放在我的后花园尝试一下吧。”当下两人一拍即合。

 

张朴山喜滋滋地从成都”请”回几株果苗,先在表兄家种了一阵,等活正了又赶忙移到自己的园子里。浇水施肥,培土除害,日日夜夜守着园子,就像对自己的娃儿一样精心呵护,生怕水土不服,又多次专门到成都请教,这舶来品总算长得根正苗顺,成了气候。

 

等到张朴山摘下第一只柚子,已是八年以后,他的两鬓已经有了白发。这时候的味道比初尝之果更为爽口。 他听说嫁接后的果子味道更佳,便留心着到梁平、凤凰、魁武等柚子产地取回柚种进行嫁接。看他天天在果园里操劳,侄儿张敬堂也萌生了兴趣,也学着与不同柚种嫁接。叔侄俩几十年间先后嫁接出10多个品种。为把柚子种得更好,张敬堂还养起蜜蜂,让蜜蜂为柚子传授花粉,这一招果然妙,结出的果实又甜又大。本家的兄弟们见张朴山和张敬堂搞得这么红火,也不甘示弱,纷纷效仿种起了柚子。张大公馆从此与柚子联系在了一起。

 

周围的群众想吃柚子了,第一时间会想到张大公馆,因为那里的品种多,味道好。后来有人特意登门索要树种,想移植到别处生长,移植之后的柚树虽也开花结果了,但果实不理想,失去了原有风味。说来也怪,经张氏族人反复实验,只有在“张大公馆”方圆一里内栽培出的柚树,才结得出那种清甜可口、回味悠长的柚果。

 

图片​
一晃百年过去,时光流转,风云变幻,许多人事在历史的烟雨中化作了尘封往事。张大公馆经历了分家、拆房等诸多变故,它的主人们也经历了各种人生命运。张姓人渐渐少了,外姓人搬进来许多。但柚子始终不渝地为人们带来甜蜜和快乐,不少有果园的人家,一年中的大半收入都靠卖果得来。

 

“感谢先人给我们带来的这笔财富。”张氏的第十三代孙张佑良说,他家里种了100多株柚子树,每年都有好几千上万元的固定收入。这个经济帐还不算什么,最受益的是自己从小闻柚花、吃柚子,身体变得棒棒的,现在80多岁了,还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说话流畅,满口好牙没掉一颗。他从外貌上看起来跟60多岁的人差不多。一年中要和老伴外出旅游几次,还担任了村里的老协会会长,是村里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组织大家出去玩耍。

 

将国民党第五保”张大公馆″的地名改为临江村,是当年担任农协会主席的张佑良应上级的要求。当年他想到河水涓涓顺流而过,一路浇灌着沿岸丰饶的土地,于是“临江”二字脱口而出。这些年,依托“张大公馆柚子”这一品牌,临江村办柚花节、发展“宫宴柚”,三产旅游乃至各项工作在川西坝子都十分突出,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当我坐在柚子树下,沐着夏日的清风,闻着空气中略带涩味的柚树清香,听着张成良老人娓娓道来的故事,不禁想:当年试种柚子的张鑫元、张朴山,会否料到张大公馆有这样的今天呢?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