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母亲

母亲张素莲(曾名玉莲)是平凡的女性,但在我们做子女的心里,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生养了我的哥哥和我们几姊妹,一…

母亲张素莲(曾名玉莲)是平凡的女性,但在我们做子女的心里,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生养了我的哥哥和我们几姊妹,一生吃了太多的苦,但也看到了盛世年华变化了的新时代。

母亲属相羊,壬寅年(2022)已九十三岁了。在她的人生暮年,我写下这篇文字,也算是对我挚爱的母亲所写的一篇小传吧。

随便聊聊的图片
母亲

母亲生于一九三一年,娘家在秦岭南麓的段家坝张家。我的外爷张金荣、外婆毛氏,都是当地老实本分、勤奋肯干的农民。他们一辈子养育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故母亲有一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民国年间和解放初,乡下人的日子过得恓惶、艰苦,但母亲娘家一大家子人,硬是凭着奋斗与拼搏,支撑着一家人负重前行,还供给了我的俩个舅舅上了学,在解放初或六十年代初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外爷家是个土坯房子,面朝西,在那个叫阳岭的小丘坡之南。在这个面朝西的房子里,一个多子女家庭的子女们个个长大成人,并成了家,立了业。

在六兄弟姊妹里,母亲排行老二。在这样的家庭,大的尤其是老大、老二,要多吃些苦是肯定无疑的。母亲不识字,十几岁时她出嫁了,那时正值解放军解放汉中并南下四川。婆家距娘家七八里路,濒临汉江,一马平川,农耕条件较好,且婆家有几十亩水田,虽算不上富裕,但在当时,家庭的吃是有保障的。我的男太太(曾祖)叫侯澄清、女太太何氏,祖父、祖母叫侯立荣、徐红莲(娘家红庙寨人),他们都是很勤劳的人。

母亲在西安大雁塔留影

解放后,母亲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经历了大炼钢铁、“吃食堂”、“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等,可以说,那些年月,政府咋说就咋做,母亲是当时可靠的“依靠阶级”——贫下中农。母亲和男劳力一样,也参与了修板凳堰、修阳安铁路、修石门水库西干渠、修水库陂塘、筑汉江河堤、修机耕路及抽水站、修“大寨田“等等的劳动。日子在一天天过,家里的人口在骤增。一个家庭添人进口是喜,也是忧,生活渐渐困顿,经济也渐渐拮据了起来。

常言道:祸不单行。六十年代中期,我父亲侯春明因病而走了,几天后祖母徐氏也因病离世了。父亲生前曾在生产大队(村上)任过会计,他经年累月地为集体呕心沥血,英年溘逝,竟无一张照片存留于世!一个家庭在几天内连走两位亲人,这对母亲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但三十几岁的她,未被泪水淹没。她挺过来了。掩埋亲人后,母亲养育着自己的六个子女,再加之还有我祖父对这个家庭的倾力付出(祖父一九八一年汉江涨大水前才去世的),这样,我们一家人的日子总算在艰难中还是挺过来了。

那些年,母亲她总是没白没黑地参加生产队、大队和公社安排的各种劳动,为的是多挣点工分,以期改变家庭的窘境和面貌。在她三四十、四五十岁的那些年,母亲和壮劳力一样,参加了收割、担挑、晾晒、插秧、场院活以及修路、修渠、修堰等等体力活。她也经历了后来的“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些年,母亲和男劳力一样,田坝里、场院里的活儿,再繁重的活儿都干过,可谓出尽了力、流尽了汗,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祖父侯立荣(前排中戴帽者)和他的四弟(前排右)等在一起

当年,大约七十年代吧,家里还省吃俭用,托人购买来了一台缝纫机。母亲靠此缝制衣裤,挣点零用,贴补家用。我考上宝鸡卫校中专的那几年,虽说主要是国家掏钱在供,但靠母亲缝纫还是供给了我的一部分开销。正是母亲的坚韧,给了我努力读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韧劲,和后来发奋工作的信心与力量。

在艰苦的农村生活环境里,一家人相依为命,都长大成人、各有所归。我哥哥是家中几姊妹中的老大,他供职于教育事业,直至退休;我上中专学的是妇幼医士,毕业后在县属中学当校医,再后来供职于县医院,直至退休。

母亲对我们儿女的爱之深、情之切、恩之重,使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世上惟一最不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母爱,不仅给了我们的成长、温暖和庇护,还滋养了我们的善良、坚韧和奋斗精神。

母亲和亲戚们合影

一位名人曾说过:节约与勤勉是人类的两个名医。在母亲身上,她这两点是特别具备的。即使到了晚年,在寂寞和恬静中度着日子的她,仍很节约与勤勉。母亲是那种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的节俭人,是讲究“简单过日子”的人。虽粗茶淡饭,但母亲总是把日子调理得井井有条、津津有味。

她常穿梭于亲戚间,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或有自己放不下心的事。其实,亲戚家并未有什么需她操心的,要她非去办不可,也不想劳烦于她。感到她已到了该享清福的年纪。但母亲总是忙碌着,一年四季地忙碌着。她“我行我素”,做着做不完的事。后来大家都明了,如果阻止她去做,她的生命的支柱就会坍塌。这种限制人生乐趣的事,谁又忍心呢?只好放开让她去做。直至耄耋之岁,她依然东家去西家走,在亲戚间穿梭。去了,总是帮这帮那,忙这忙那,且乐此不疲。

母亲是一位颇具仁爱之心的人。她虽然在待人处事上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总是用行动去体现自己的仁爱、厚道、善良。对邻里,对亲戚,凡谁家有困难,她总是牵肠挂肚,能帮则帮,能帮多少则帮多少。户族或生产队谁家“过事情”,或需要帮助,她会出现在现场;亲戚隔段时间见不上面,她想法也要上门去看望看望。连一些老亲戚,如我的姑婆家,我祖母娘家,在我父亲不在了的日子里,母亲也常常去走动。只有在此时,她似乎才感到,她是快乐幸福的,她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母亲对自己的孙辈、外孙辈倾注了爱。特别是寒暑假,她为看管孙辈们,为其煮饭、洗衣服等,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劳动。在我大姐夫、大姐生病的日子里,母亲以年迈之躯,付出了难以赘述的诸多操心与操劳。现在,孙辈有八男一女,都各有所成。这些,也是母亲她甚感欣慰和高兴的地方。

母亲晚年有两件事值得称道。一是协助嫂子开食堂,那些日复一日、琐碎的摘菜、洗菜、烧灶等具体活儿,是母亲和雇工们干的,且一干持续近十个年头。另一个就是帮助我大姐操持家务,前前后后长达数年。这些,是在母亲七八十岁的时候。可以说,晚年的母亲仍是一个无私的付出者、奉献者。

母亲的人生有苦有福,她受了大半辈子的苦,但也获得了晚年的荣光,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幸福与欢乐。她是那种先苦后甜的人。按辩证法讲,一个人不受苦,哪能尽享甘甜与幸福?也只有那些拼搏者、奋斗者,才能终享幸福,而母亲即属于后者。劳动,贯穿了母亲的一生;善良加勤劳,也使得母亲成为“仁者寿,勤者寿”的代表。母亲是个心里不装闹心事的人,所以直到过九十大寿,她的身体依然是硬朗的。

在孙辈的婚礼上,当她看到圆满而欢乐的场面,她总会绽放灿烂的笑,而此时,她是那么的舒心、恬适与惬意。

 

母亲是平凡的,她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留给我们的是已弯曲的脊背。但在我们心中,母亲形象高大,她是一位尊者。她曾真心地付出了对儿女及其晚辈的爱,对这个社会的伟大的爱。而这种爱,无私,不讲条件,也无任何的索取与回报。这种爱,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薪火相传的美德?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倡导的优良家风吗?

农历十月二十八,是母亲的生日。我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呈给母亲的一篇颂文。人生转瞬间,一日无二晨,青壮当努力,老年不伤悲。作为晚辈,我们当以这几句话自励:人,不求飞黄腾达,但进取、奋斗,绝不虚度年华,是必须的。这,才是我们做晚辈的回馈长辈的应有之行动。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