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年味”感受文化的魅力,重温和吮吸情感的力量。

国人的“过年”,沿续几千年,是一年四季中最耀眼的佳节。当下城市化加快,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也有人说现在天天…

国人的“过年”,沿续几千年,是一年四季中最耀眼的佳节。当下城市化加快,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也有人说现在天天在过年,“年味”淡了正常。

孰对孰错?笔者认为,春节、过年,是国人最重要的佳节,有仪式感才对,且应当与时俱进。

随便聊聊的图片

过年,须有“时间的仪式感”,有浓浓“年味”。无疑我们的生活在变,环境在变,但观念思维也得变。过年的仪式感要体现,萦绕在心中的亲情不能丢,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须有。

过年是男女老少共同的期盼。天真的孩子翘首以盼,忙碌的游子归心似箭,许久不见的亲戚也盼望互相走动,欢聚欢聚。为此,街头悬挂大红灯笼,千家万户门楣上贴上吉祥对联,阖家欢聚吃顿团圆饭,亲戚走动相聚,这些不能少,少了就缺少了“年味”。

“年味”须有烟火味,须有正能量的文化味。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排练和演出地方特色的戏曲,宣传“非遗”文化产品,这些当有。祭祖、赶庙、守岁这些习俗,则需我们睿智去把握。如,有的地方、有的人搞封建迷信,在先人坟头铺张浪费过多地烧纸,大烧其纸,甚至烧车、烧真钱,以此“炫富”,这些则不足取。“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这些老话当谨记。赶庙祈求神仙保佑,也不对。守岁、大吃二喝,这些从健康角度看不妥,过年易造成“春节病”。过份“顾小”,大发“压岁钱”,而忽略“孝老敬老”,也是不对的。

图片

过节,须有一些“预热”。如写春联、贴春联,做醪糟,酿黄酒,购买必要的年货,给家人、老人、孩子添置新装,给小孩发个“小红包”,这些,有必要。春节集祈年、庆贺、娱乐于一身。我们一些地方,组织看望慰问英烈亲属、劳模、功臣、科技人才等,搞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文体活动。这些,均有必要。反之,城乡赌博之风当禁。一些家庭做一些祖传的饮食、土特产,作为年货,这也是可以提倡的。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的人,是能体会“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这种过年的感觉的。

走再远,也要赶回老家团圆;平日再忙,春节一定要走亲访友;逢人脱口说“过年好”,是问候也是祝愿。从虔敬天地、祭祖到善待万物,从感恩生活到辞旧迎新、新年扬帆起航,我们要让过年过出一种正能量,提升我们的精气神。过年是由购年货、吃团圆饭、拜年、走亲戚等组成的有时间、有程序的一种仪式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一种精神依归。

祈幸福,祈富贵,祈长寿,祈平安、交好运、门庭兴旺,需要我们在春节里多说些吉祥话;带着家人、亲戚去参观一些景区景点;到书店、“农家书屋”找些书看看,或整理一下家史、家谱。这些,在春节里进行,也是有益的。

图片

“年味”当与时俱进,常过常新。我们这批人,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过年记忆犹新,它藏在陪父亲上街购年货,藏在母亲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给敬的一杯酒,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但细忖,那时的“年味”还是浓浓的,吃年夜饭、祭祖、拜年、走亲戚、看电影、看戏、领压岁钱,这些具有仪式感的元素一个也不缺少。如今,过年它可能多了诸如发短信祝福、视频祝福交流等,但过年应有的那些传统仪式、文化元素不能丢弃,且应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当下,以饱餐为目的的一顿饭很难激起热情,但年夜饭须有;交通便利了,但我们须有过年的牵挂,有“走动”的动力;我们还应有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

让我们在政府、团体、个人的共同努力下,让新春佳节越过越好,让老人、孩子、每个公民都能咀嚼浓郁的“年味”,感受文化的魅力,重温和吮吸情感的力量。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