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

*野有蔓草 真好呀!春天的歌声 来自我的想象 远眺,在二月的灰蒙中 那不被触碰的虚无 低垂着,半隐半明 风在吹…

*野有蔓草
真好呀!春天的歌声
来自我的想象
远眺,在二月的灰蒙中
那不被触碰的虚无
低垂着,半隐半明

风在吹
我的母亲专注于面前的
泥土、种籽和水

她静静地活着,也会静静地消失
*“野有蔓草”出自《诗经》的《郑风·野有蔓草》

*彼采葛兮随便聊聊的图片

在二月的高处
一片湛蓝里,彼采葛兮
她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
四周安静
枇杷树的小花淡黄,渐渐开放
她走在他前面,那么轻盈,那么挺直
他悄悄地追上去
他和她一起在寒冷里站着
她的脸在寒冷的空气里散发着芬芳
与他的脸离得很近
*“彼采葛兮”出自《诗经》的《王风·采葛》

*思无邪
最好不要说话
忽然闪现的光照亮了他的回忆
“麦笛儿!”
也许她不会马上听见
她仍在睡梦中
然后,他的声音里有某种东西会使她醒来
她会转过身来看他,对他咧嘴一笑
他记得那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滑行
速度之快
让他觉得自己像一只鸟
像一个人,独坐了一会儿
*《思无邪》出自孔子《论语·为政》

每天在电脑上呆两三个小时,是我的常态。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仅是记录,更有思索。
今天在读“青杏小”的短诗的同时,想到自己很久以前就有以《诗经》里最精彩的部分为诗眼来写分行的打算。今日再读《诗经》,避开了最脍炙人口的,选了“野有蔓草”与“彼采葛兮”。又读到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说到的“思无邪”。
真正好。
在我心里,诗是美好的,也是慈悲的。我爱诗无限延伸的意味,也爱诗在节制里直指人内心柔软的部分。
诗歌无疑是语言的艺术。什么样的诗才算好呢?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就像很多人喜爱李白、苏轼、辛弃疾,但也有很多人喜爱王维、李煜、李清照是一样的。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一样。
我的朋友圈里,写诗的人很多。我虽然关注不够,但多多少少也读过一些。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发表的实在是多,但真正能入眼的寥寥无几。很多人写着写着就难以继续,打个比方:是那种唱歌唱不上去、又低不下来的感觉。这或许与每个人的眼界,境界相关。一个人如果没有慈悲的胸怀,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仅仅凭一点小技巧,是很难走远的。
我常读的诗大约就是玛丽.奥利弗的,这应该感谢“青杏小”的提醒。是他对我说我诗歌里的气息与玛丽.奥利弗相近,又说她诗歌里的自然与我文字里的自然读来有交融的感受。
这自然是他的赞誉。
但从此以后,我读玛丽.奥利弗多了起来。(我以前是不知道玛丽.奥利弗的。)她的《黑水塘》《野鹅》《鼹鼠》《在森林中沉睡》《八月》……都给我深刻的印象。在这些诗中,她是其中之一,她与万物的喧腾循环融为一体。
她笔下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荡起的涟漪让我感到层层叠叠,缭绕无限。
我写诗喜欢调动起全身心去体会,去感受,去沉浸……我想象着我描绘的一切。很多时候,我只是记录、还原一些无法定型的光影,或者我就是万物的一份子,这样的感受让我欣喜,让我变得生机勃勃。我在寻觅的路上与自然遥相呼应。
我单纯地活着,在自然中活着。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简单的生活。田地、树林、河流、池塘、草地……我灵魂的归属地就在自然之光里。我爱我所在的村庄,我所在的尘世,我希望在自然的神中找到自己,我希望自己被这个世界所爱。
诗,是神之所在。
神,无处不在。诗,无处不在。
我爱在诗歌里回想、探索一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事物:远去的春天,眼前的池塘,妈妈家的园子,麻雀,芫荽,李子树,栀子花,水杉,月亮、白霜、夜鸟和乡下老人的花围裙……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