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章三篇

解忧杂货店,很喜欢的名字。其实不是杂货店,是和别家铺子相比略略凹进去的一家小小女装店。 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解…

解忧杂货店,很喜欢的名字。其实不是杂货店,是和别家铺子相比略略凹进去的一家小小女装店。

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解忧杂货店》,粗略地读过一遍,讲述的是在僻静街道旁的一家杂货店,你可以把烦恼写成信投进店前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嗯,几个故事里的人物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读来有些压抑,我并不甚爱。随便聊聊的图片

有什么关系呢?谁还会没有烦恼。这样的好名字,足以让人记住它了。

就如这家店,我并没在它这里买过衣服,但每次经过,总会深深地看上一眼,仿佛我也是需要解忧的一部分。

儿时的小桥村也是兴旺的

记忆中,小桥村也是兴旺的。粉厂、榨坊、酒厂总算像样。有四里八村的人过来做事。彼时粉厂、榨坊、酒厂的女主人上街买菜,好酒好菜的招待。她们行走在乡村泥巴路上的喜色豁达明朗,

我小时候还听得村庄的老人说再远一点,小桥村还有布铺、杂货铺。说是小桥村的宅基地好,城市的风景竟也散开在农村里了。

其实,如今的小桥村本来就不像农村了。高高的小区大楼就建在我们儿时的队屋处。

队屋应该是一个村庄的兴发之地吧。阳宅风水之说,我不喜它的穿凿与执念,但这新区看着实在是新润可人意。城里人在这里买了房,安了家,一辆辆小轿车在村口进进出出,寻常的巷陌就有看得见的旺气了。

旺气的“气”,在《诗经》里便是所谓的“兴”吧。

文学是文学

这些天听杨苡的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非常喜欢。文字里,她说到沈从文,说自己从沈从文那里学到很多,还说自己本来想读中文系,但沈先生说她在教会学校读那么多年的书,不学外国文学可惜了。

杨苡在《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里写沈先生总是笑眯眯的,一口湖南话很绵软,说话声音很轻,不害羞也是有点害羞的样子。还有沈先生有一件棉袄的袖口在和他们谈话时总是掉出来棉花,因为那时张兆和还没有到西南联大来。

今天听到杨苡叙述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挑灯写作到深夜,经常勉励她写作。杨苡那时写过几首抗战诗,在报纸上发表,她说沈先生专门和她说不要写那样的,说文学不应该是那样的。

印象很深的一段是说沈先生在某次开会上哭着说:“文学是文学,不是政治。”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沈先生不再写作,专注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