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鄕”里没了郎,吆喝也是扯鸟蛋

前几天回城间隙,友人邀我去附近美丽乡村走走,看看那里的振兴大业。 去的是紧邻公路一处傍山村落,马路边的一溜排民…

前几天回城间隙,友人邀我去附近美丽乡村走走,看看那里的振兴大业。

去的是紧邻公路一处傍山村落,马路边的一溜排民房,码砌着石头,间或将屋檐往前伸出一些,做成“廊”状,有的门柱上挂着木质楹联,斯文了不少。乍看有些旧时乡村大户人家的模样。我们下车沿着山路在村里绕来转去,一处处民房内空空如也,遇不见村民,鸡犬声也听不到。村口的停车场铺着石子,村后一口山塘,足有两三个足球场大小,沿塘四周垒石为沿,矮处一人高,高处三四米。这么大的山塘垒石筑堤工程,耗费的石头量惊人,人工与吊装费用,也是个天文数据。

陪同我的友人是工程设计建筑方面的行家,初步估算一下,这个小山村扔在路面与塘埂,还有装修几座“样板民居”的费用,少说也要数百万元。若是参照临路面的“样板民居”全部改造完工,道路互通,网络通畅,没有两三千万都不成其样子。这钱若是上面项目资金,不是自己掏腰包,谁也不会心疼。我们转了小半天,偶遇“慕名”而来如我们一样的几个访客,看了几眼空房子,转身走了。

随便聊聊的图片
振兴也好,美丽也罢,推进宜居宜业的乡村,原本是件好事。只是,很多地方趁此东风,以保护农耕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之名,做表面锦绣文章,重资打造一条条无业又无人居的“老街”。这些“老街”,临街一面仿古做旧,仅拿少数几个门面对外开放装样子。若转过墙拐,往里面走,看到的全是裸露的水泥墙面,就像农村穷人家盖了房子,却无钱装修一样。“老街”有“面子”却无“里子”,欺上瞒下,反正花的是公家票子,表面文章做足,应付得了领导参观时的热闹,一阵风过后搁那凉着吧,再去别处掀起另一个热闹。

今天上午,城里一位友人来信问我某县乡村一块法拍地方,她准备投资法拍,担心里面有什么隐性纠纷,让我找人问问情况。正巧那个地方我熟悉,二十多年前,当地一位有志于乡村文化旅游事业的人,开发那个地方。现如今,资不抵债,被拿去法拍。我将情况传给友人,没劝她参与法拍。当然,她若有闲钱投资乡村,倒也无可厚非。至于赚不赚钱,只有天知道。

图片 浍河婆娑的柳枝又绿了 柳培虎 摄
就像一条看似光明的康庄大道,先行者不断有人倒在路上,总会有后继者冲上前去,跌跌撞撞的路上一片惨象。我这两位友人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已有结局,还是未知未来,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那些拍脑袋瓜决策,花上面拔款雇人搞“面子工程”的人无法相提并论的。

我是吃农家饭长大的,虽然混迹城里许多年,我的姐妹与小伙伴们依然在泥巴田里讨一碗饭吃,我对农村情况大致还是了解的。今早,庐江县金牛镇种磨菇的老农李世树又收到女儿的微信,仍旧叮嘱父亲别再种磨菇了。那么累,那么苦,每天凌晨三点多起床收菇子,五点多钟装车去集市摆摊卖。我曾去过他的磨菇棚里,体会到他每天驮出去满怀希望,背回来满心忧伤。

李世树是我学兄,是个乡村能人,不甘平庸,一直折腾着。曾带上百名农民工去上海近郊农场务工,学得一手种磨菇本事,受聘到周边县教当地人种磨菇,后来回老家当个菇农,兼种水稻与西瓜。他舍不得丢下蘑菇、西瓜,称一辈子的情怀都在这了。今天上午,他收拾摊子后才有空给女儿回信:“如果我一天不来市场,买菇的人一定会说,那个卖菇的老头是不是死了?”他的孩子们都离开农村,没有一个愿跟他学种磨菇,只有多病、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伴陪着他。

有人会说,乡村美丽了,让背井离乡的人回归农村,老人不再孤独,儿童不再留守,不也是好事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费尽力气挤进城,即使被教育、住房、就业几座大山下压得喘不过气来,谁又肯去那美丽的乡村呢?你拿人家当傻子,人家还真当你是孬子呢。

简化汉字把“鄕”简得“乡”里没了“郎”。如今,种种折腾,折腾得“鄕”里真的没有郎了,只剩下李世树这样的老叟们。“鄕”里没了“郎”,无论多么漂亮的口号,再怎么吆喝,也是扯鸟蛋。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