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也曾附庸个风雅(2)

十多年前,单位和户县一所学校结对子,组织了几个老师带了几节课过去交流,我也忝列其中。 那所学校太重视了,不分学…

十多年前,单位和户县一所学校结对子,组织了几个老师带了几节课过去交流,我也忝列其中。
那所学校太重视了,不分学科,只分文理,全校一半的老师都来听课了,阵仗很大,接待我们时看到的领导也都拿着本子笔认认真真坐在后边。当然,我事先也经过了充分的准备——总不能把人丢到外边吧,但还是被他们的阵仗搞得有点心虚。
上完课,又是很大阵仗的研讨。那时候,上一轮课改刚刚开始,大家都处在摸索阶段。除了讨论我的课堂,老师们还问了我很多课改方面的问题。我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平时还看了一些,没有被问住,回答起来也能做到滔滔不绝。
对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满意,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
 
中午,对方学校要请我们吃饭。也是,研讨交流结束都十二点多了,虽然我们坚持要回,可他们不好意思,折中的结果是吃顿农家乐。
学校附近有个东韩村,东韩村有很多关中农家乐。我们尽兴地吃了一顿农家饭,凉皮煎饼葱花饼臊子面,喝的是苞谷糁,花钱不多,但很有特点,人人满意。
饭后,本以为就要打道回府了,没想到东道主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东韩村一家农民画室。作为户县人,我是知道农民画的,也知道农民画是户县的标签之一。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1张老家隔壁有姐弟两个,无师自通,都会画画,画的是标准的农民画。他们家家里家外的墙上,都是他们画的画,丰收的庄稼肥胖的娃娃肥头大耳的母猪打着鸣的大公鸡什么的,色彩大胆,大红大绿。
作为户县人,我压根没有熏染上任何画画的天分,别说无师自通了,隔壁那对哥哥姐姐愿意教我,我还不愿意学呢。而且,我的心里还很是不屑,觉得大红大绿的画太俗,觉得他们家被搞得跟庙一样,一点也不好看。
时隔几十年,我来到东韩村一个叫潘晓玲的农民画家的画室里,真心觉得农民画也是艺术,当初的自己真是自以为是无知无畏。
看着偌大的画室墙上挂着的画,看着潘晓玲的徒弟们趴在偌大的工作台上一笔一划地描画,还真是觉得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别有一番深意。
又是一个没想到,对方学校的领导慷慨地让我们一人选一幅画,以感谢我们的付出。我们受宠若惊,不敢接受,百般推辞。对方领导说了:我们很多老师都留了你们的联系方式,希望以后遇到问题能向你们请教,你们是不是看不起我们乡下学校、以这种方式拒绝我们的求助呢?
话都说到这份了,我们还能怎么办?只好一人选一幅画了。
墙上满满的都是画,我的小心思动开了:这些画有大有小,大的费时多,用的颜料多,自然要比小的好吧,一定要选大的;还有,必须选有签名的,题款对书画作品来说,那就是灵魂啊。
我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可我毕竟是个厚道人。我不知道这些画是不是按尺寸定价的,反正以我这个外行来看,大的要比小的贵,我就在最小的那一批画里挑选了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当然是有潘晓玲签名的,画名叫“满载而归”。一个戴着斗笠的农民,走在田埂上,肩上扛着的棍子也许是刚从路边折下来的,一头还带着树叶。棍子上挑着一个鱼篓,不用说,鱼篓里装满了鱼。他赶着一群吃饱喝足的鸭子,在暮色中回家。远处是连绵的群山。近处有空中的飞鸟,夕照中的树林,和倒垂下来的柳枝,都披着一层金色,看着很是温暖。地上是排列成一行一行的庄稼。我耳边甚至响起了台湾民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心里的田园风光也就这个模样了。
回家上网一查,才发现这个潘晓玲还是相当有名气的,是个大名鼎鼎的农民画家。
这幅画现在就挂在我家饭厅里,可惜尺寸有点小了。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它很好看,很符合我的审美。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2张

前两年,我们几个同学去看已经退休的高中班主任。班主任家的墙上挂着四幅工笔画,落款还是班主任自己的大名。
我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万分惊讶。我们不知道教化学的班主任还会画工笔画。班主任说是退休后才学的,原来退休后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班主任很慷慨,答应给我们每人画一幅。
工笔画不像水墨画,画起来很费时间。班主任画了一年多吧,才完成了答应给我们的画。趁有事来西安,约我们聚聚,顺便把画给我们。
我心里很是期待。班主任选择的绘画题材,一定是符合我审美的,梅兰竹菊,山水荷花什么的,随便哪一类,都是我喜欢的。
不巧的是,那天我有事没去成,班主任把给我的画委托一个同学转交。这件事太小了,我们平时也很少见面,估计同学都给忘了。班主任给我的工笔画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