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与全民之欢

端午节,与父亲各呈小文一篇。放在一起,竟发现所写的是不一样的端午。他关注的是屈原的纪念日,而我所写的是作为节日…

端午节,与父亲各呈小文一篇。放在一起,竟发现所写的是不一样的端午。他关注的是屈原的纪念日,而我所写的是作为节日的端午,一愁一乐,加在一块,也许才是真正的端午节吧。可是,在写屈原的时候,难免会想起那个最近勇敢站出来的人。他们都选择了面朝沧浪之水,发出了自己的呐喊。只是,他们的结局难道也是一样的吗?莫非,孤独是他们的宿命?莫非他们都最终被遗忘?只剩下节日欢庆的人们。

随便聊聊的图片

我知道屈原这个人物并不是从喜欢粽子开始的。粽子与我有着”童子功”之缘,而屈原的故事和他的诗歌直到读初中时才算有了接触。
让一个小孩子在粽子和屈原两者之间做出”喜欢″的选择,我就太喜欢吃粽子了。粽子先入为主的缘故,即使是现在,抚心自问,我仍然没有巅覆过这个独属于我的关于喜欢的秩序。只不过,我现在能够坚定不移地说上一句,我喜欢粽子,也懂得了屈原!
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老百姓以一种食品祭奉一个具体人物,则是至高无上的仪式。人们用”天食″来无缝对接屈原的《天问》,恰是屈原的无上荣光。若他九泉有知,应该心安理得了。

不论屈原多么地有才华,也不论他做出过何等伟大的事业,他依然可以绝望,可以愁肠百结,可以选择死亡,自我了断,包括死亡的方式和地点。我更理解百姓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乃至专门为他设立端午节,为他包粽子,划龙舟,燃艾草等等!屈原永远属于这片国土和人民!
然而,一些成年人或许都忽略了一个孩子到他的青年壮年老年时每逢端午节所形成的心结。比如我吧,即使极尽一切回忆之能事,也捕捉不到人们在端午节时的开怀和快乐。节日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根深蒂固,近乎美妙和敏感。
在我的印象里,这个节日几乎总被浓浓的愁绪笼罩着。不,应是愁絮,像厚厚地乌云,成块成朵地向人们压来。每年的所有节日,唯有清明与端午,与生俱来的悲戚和哀愁。难以计数的逝者催生了清明节的气场。独有端午节,就一个屈原“孤军奋战”!暗合某种天命。

孩子们在不懂屈原之前,是应该为粽子而快乐的。但是,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我接纳了忧愁,进而加速走进了屈原。难道屈原就是委屈的化身,忧愁的象征?!总也无法释怀。
屈原豪放宏大的叙事诗与他波澜壮阔的从政经历乃至到他投江绝世,是人类文化史生命史永远难解的悖论!屈原的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但它却永远被愁云惨雾笼罩着。在这座高峰上似有一条小径,它的确切韵味似乎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是,我直到现在仍然求索仍然不得要领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屈原之死,是否是在强化他的生?有一种生,乃至永恒,原本就是用死来强化的!他本人有了如此清晰的思路,才死的是那样的决绝悲壮?第二,屈原之死,创造了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挥之不去的愁绪,抑或就是屈原的灵魂?!它是那样的抽象而又逼真,时常让我们感到屈原依然活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的却是,现代版的屈原不大容易选择死亡,因为摆在他面前的诱惑和选项实在太多,足可动摇必死的决心……
(写于戊戌端午)

端午的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给所做的事情注入了庄重、神圣的意义。往往,越重要的事情,仪式也就越繁复。比如古人婚嫁需要通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一套运作极为复杂讲究的仪式,前后竟需时三月。庄而重之,阖族参与,只为在这仪式感中凸显婚姻的神圣与承诺的价值。所以那时候很少有人把婚姻当儿戏,执子之手与子携老。除了结婚,人们所有的节日也都过得很认真。年复一年的一丝不苟的重复着那些风俗、规矩。愣是在乏味的日子里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兴味。

据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但经闻一多先生等人考证,早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四百年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这其实是一个怯病防疫的节日。所以,去探究一下屈原为何会在端午这一天自杀,以及他的名字为何会与端午联系在一起,恐怕是更有意味的事情。
那么,端午的仪式感是怎样体现的呢?也许各地会有些许不同,但大抵会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等习俗。其他如放风筝,斗草,射箭,赛龙舟则更具游戏的欢乐了。
是的,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人们是欢乐的。即便后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却并不能改变它欢乐的属性。毕竟,屈原的家国之恨与后世苍生相隔了遥远的汨罗江以及千百年的时空。毕竟,在华夏悲情的羽翼之下,先辈们早已学会了如何苦中作乐。那是有人逝去时,哀痛嚎哭后的宴席豪饮,那是清明祭扫后的踏青远足。

今天,屈原更是沦为了端午节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在这一天想起他?知道他是谁?做过什么?他又为何而死?他的诗句,他的主张,他的爱恨……恐怕都已不在端午假期奔走于各自生活中的我们,所关心的范围内了吧。
所以,有专家说,端午节是缅怀先人的日子,只能互祝安康,不能互祝快乐。 这简直荒谬至极,难道这一天所有人都应该哭丧着脸?
但是真正让端午陷入尴尬的,不是专家,而是我们自己。当粽子成为日常食品,雄黄酒被证明有毒,孩子们不再热衷于那些简陋的游戏。端午,往往以早市上买来的一把艾草,装点出微不可闻的一丝味道。缺失了仪式感的端午,破裂了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无暇它顾的忙碌中,草草了事。
于是,端午的意义对于大多数人,恐怕只不过是仲夏来临时的三天短假。人们为什么不能互祝快乐?除了互祝快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