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种阳明心学,来看看我的领悟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种阳明心学。学识不同,阅历不同,悟性不同……看到的阳明心学也各不同。 在对阳明心学这四句话…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种阳明心学。学识不同,阅历不同,悟性不同……看到的阳明心学也各不同。

随便聊聊的图片

在对阳明心学这四句话的各式各样解读中,我独爱郦波老师的讲解。

1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一种世界观。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阳明先生有一个学生叫薛侃,一次薛侃在院子里除草,杂草很多,除不尽。薛侃很恼火,“杂草除不尽,除除春又生”。

阳明先生在旁边看到了,问薛侃:你说这草是好的还是坏的呢?

薛侃说:这当然是坏的。这都是恶草,不是鲜花美草。干扰了花的生长,所以要除掉。

阳明先生说:你现在看它是恶草。如果有一个荒山秃领要绿化,或者要修一个草坪,那这草是好的还是坏的?

薛侃一听,那当然是好的了。

阳明先生说:所以草没有绝对的是好还是坏。

薛侃有些纳闷,反问:那你说金子是好的还是坏的?

阳明先生说:那当然是好的,大家都喜欢。但是如果金子在你的胃里呢?

薛侃说:那肯定不好,就吞金自亡了!

所以善和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不能喜欢什么就说它是好的,不喜欢什么的就说它是恶的,以一己的标准去看待万事万物。你要真的能盛得下万事万物,需要先空掉自己的执见、固执的看法。无善无恶心之体,心要无物,心要包容天地,要先空下来,先放下。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与天地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我们带着执念,去看这种关系,我们就始终处在矛盾之中。所以东方人哲学里的世界观,叫天人合一、阴阳合一,阳明先生又说知行合一,都是合一的,是取消矛盾性和独立性的,讲究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这就叫世界观。无善无恶心之体,心外无物,包容一切。

2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人生观。我们也讲一个例子。阳明先生有一次上课,他的一个学生叫作俞中(音)的,阳明先生突然说:俞中啊,你原是个圣人。

俞中吓一跳,我不过就是长得帅一点是不是,老师就这么夸奖我,赶忙说:不敢不敢不敢。

阳明先生笑笑说:这个圣人原是你自家有的,你不必谦虚。你本来就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我给你点出来。你确实是个圣人。

俞中吓坏了,赶紧站起来,连连作揖:学生不敢!学生不敢!

阳明先生又一笑:这个圣人原是众人皆有的,不独你俞中有。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

俞中恍然大悟,笑而受之:原来如此啊,我俞中就是个圣人。

为什么呢?致良知,良知发现,良知的本质,不是简简单单的良心和道德自律,而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一旦发现,内心的光明就会引导你走上一条圣人之路。

所以阳明先生说你本来就是圣人。所以俞中一时悟道。

这就是人生观。人生观的本质是解决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达到了和谐。人生最痛快的是什么?我与我周旋。魏晋时有个大名士叫殷浩,他说:我前半生以为最困难的是我与世周旋,到了后半生才发现,最困难的是我与我周旋。一意念起,知道善恶,知道光明与黑暗在哪里,人生中我与我的周旋就成功了,我与我的矛盾就解决了。

3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什么?这是价值观。还是举一个例子。知善知恶的良知,这个善恶的标准在哪里?首先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知行合一,来源于事上练,不能躲避,碰到事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阳明心学很推崇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在行动和执行里,发现自己的良知之心。

在宁王之乱的时候,大家都坐山观虎斗,都等待形势明朗;阳明先生第一个跳出来,独撑危局,冒着不遵圣旨、冒着兵败被杀、冒着族人受牵连的种种危险。为什么呢?因为他知善知恶,知道这时候作为一个士大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朝廷重臣,应该为天下黎民百姓扫平危难。

再比如说,再举个例子来说明知善是恶是良知,听从内心的选择。宁王之乱基本平了,但是忠泰之难接踵而至,张忠、许泰、江彬等人处处刁难王阳明,甚至诬陷、陷害他。虽然陷害不成,但当时那个危局、艰难时世,别人都觉得王阳明处境很困难,但这个时候真是内有外困,更艰难的是,阳明先生的祖母去世,父亲王华又病重。阳明先生想回家,学生们都劝他:时事危局,这个时候不能走。

后来阳明先生回忆这件事,是正在给学生们上课,他问:正德十六年,太夫人去世的消息来了,家大人又病重,我四次上书请假,不应允。当时说实话,我记得我跟你们说过,我想弃职回家,我不管了,我先回家。你们都劝我,你们都不赞成,你们那时候为什么都不赞成呢?

有个学生就说,疑谤在身,不可走。当时朝廷猜忌你、要诬陷你,各种猜忌,有人说你要谋反,有的说你和陈候一党。你这个时候走了,别人就觉得是畏罪潜逃。

也有学生开玩笑说:先生思归矣,着相也!就是佛家讲的,着了相了。你不是讲不动如山吗?那个时候非要回家、甚至想不管不顾,是不是着相了?

你猜阳明先生怎么回答?阳明先生细想了半天,沉思良久,居然抬头回答说:此相安得不着!为什么?我刚才细想了以下,我的良知告诉我,亲情足以让我放下这一切。我的良知告诉我,我和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基本的人性,是我要追求的最光辉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其他东西还有什么必要呢?

所以后来,王阳明就干了一件辞职走人的事件,这说明,他自己内心中的良知是他处事的最高指引,而不是外在世俗的标准。这才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听从内心的指引。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族群的相处智慧。我和人,我和其他人、我和亲人朋友、我和社会,我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什么样的价值,才是我值得取舍的。这就叫价值判断。所以,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一种价值观判断下、指导下的人生智慧,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结果。

致良知为什么特别重要呢?这是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致良知也是心学的归宿,特别重要,是放在价值观里的。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人心的影响、对社会教化的影响,起到根本作用的。

4
第四句,为善除恶是格物。这是什么呢?这是方法,在行动层面、实践层面,就是阳明先生讲的要知行合一、要事上练。

也讲一个例子,阳明先生在贵阳书院的时候,当地的一个官员,经常来听他的课,说:你讲这个知行合一很好,修身修心呀,每次课上我都做得很好,但是呢,我事务繁忙、公务繁忙,你不知道作为一个知县,我忙成什么样子了。

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不是让你什么事都不干的时候去修行,是让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去修行。

工作即修行,这是阳明先生的一个核心理念,要在事上练。能够致良知的经过,就是在事上练;在事上练出的致良知,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有一次,有人要卖块地给阳明先生,他家里比较困难,急等着钱用。

阳明先生笑了笑:钱我可以先结果你,但是我现在没有购地的打算,不想买。

有一次阳明先生带着学生,出来游学,到城外见到一片天地漂亮得不得了,风水也特别好。阳明先生说:要在这里建一个书院,我们在这里讲学,那该多得意啊!

旁边一个学生凑上来说:上次介绍给您的一个老朋友,说要卖块地给您,就是这片地。您当时不要,已经卖给别人了。

哎呀,阳明先生一听,眉头一皱,就是后悔了。他赶紧不管不顾,盘腿静坐,学生们都不敢啃声。

坐了半天,他才展眉一笑,跟学生们说:我刚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很后悔。这是什么?这就是内在的贪婪和私欲的泛滥。我立刻觉得自己境界太低了(用现在的话说太low了)。我追求致良知,难道因为这一点点利益的得失就起了这种心?真是可笑啊!所以我静坐一笑,反思一下,把这私念隔去。

所以你看,阳明先生的圣人之境,认得情绪的波动总归是会有的,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反思,不放弃对光明的终极的追求,人才走上了一条光明的成长之路。这是儒家文化在修身层面、在帮助个人成长层面最终极的意义。

5
所以,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方法论。

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到价值观到方法论,心学庞大严谨的体系就呈现出来了。这才是哲学。上升到哲学层次,不仅要有观念上的超凡脱俗,一定要有体系性。所以我们称心学是500年来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