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大秧歌

入了冬,庄稼收拾妥当,粮食入了囤,柴火码成垛,北方的庄稼人就开始猫冬了。村里没有电视机,就连开商店的姜杰听收音…

入了冬,庄稼收拾妥当,粮食入了囤,柴火码成垛,北方的庄稼人就开始猫冬了。村里没有电视机,就连开商店的姜杰听收音机也能召来半个村子的人。那时候物质和精神生活均极度匮乏,闲暇时光,老百姓除了睡觉,就是串门唠家常,喝闲酒,凑在一起下五子,打扑克,日子过得索然寡味。

秧歌在故乡也被称作“耍会”,是老少皆宜的集体性娱乐项目,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后。八十年代末,我村积极响应乳山寨公社的号召,曾经组建过秧歌队,不过置办的装备丢的丢,坏的坏,都用不上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队从紧张的开支中挤出一部分,村民又自发筹集了一点,买来了锣鼓锵和服装,但是还远远不够,管他呢,边耍边凑,先把队伍拉起来,困难慢慢解决。靠山吃山,为了节约开支,村干部带领村里几个木匠自己制作高跷。村北就是鲁济山,山坡上长着许多茂密的刺槐,刺槐的木质硬,适合做高跷。妇女在一些老人的指导下,制作戴在头上的花冠,根据每人头型的大小,用较细的铁丝做骨架,缠上布条以防伤着头皮,然后用各色的彩纸,做成各种花朵,点缀在骨架上。经过村民的共同努力,车村秧歌队算是拉起了大旗,以原有的班底为基础,加入一些青壮年,以老带新,幸福的秧歌就这样耍起来了。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1张
秧歌是粗犷豪放的,不追求细节,演员的化妆也格外大胆夸张,和戏台上演员的装扮大相径庭。乡亲们都是自己动手,化成的眉毛要么粗黑大方,要么细如鼠尾,眼皮上打上浓浓的眼影,嘴唇都是深红色的,唇线也又粗又黑,脸上铺一层厚厚的粉,对着镜子一看,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衣服的色彩都是大红大绿,秧歌队的人一起舞动,就形成了一团燃烧的火焰,大喇叭一招呼,“耍秧歌了”,村里的孩子就像小铁屑遇了磁铁一样,朝大队院杀过去。

进入腊月,村民就开始凑在一起排练,热情空前高涨,参加排练的人精神有了寄托,人们开开心心地凑在一起,日子就有了滋味。乡亲们围在大队院里,找块向阳的地方攒在一起,抄着手,抽着旱烟,一边拉家常,一边看排练,不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青年男女是秧歌队的主力,他们通过排练加深接触,彼此交流,还有的因此产生恋情,结合在一起。秧歌队常常出现一些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红灯记》里的李玉和、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反映民族团结的朝鲜族姑娘,为节日增添无尽的喜庆。年前的几天是集中排练时期,孩子也放假了,村庄显出无限生机。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2张
秧歌队伍最前面那个领舞的称之为乐大夫,是最威风的,他身着戏服,手里拿着马尾甩子,用甩子的不同变化来指挥队伍。他是整个秧歌队的灵魂,负责点报节目、活跃气氛、引领队形的变化,相当于交响乐队的总指挥。这个人要能文能武,不仅能即兴说唱、编词,还需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他的秧歌动作要是最利落最标准的。记得儿时我村的乐大夫叫刘敬富,在河北沧州练过七年功夫,精通八卦掌和螳螂拳,他领的秧歌,四里五村无不叫好。正规的胶东大秧歌,大夫后面紧随的是舞鞭队,道具就是马鞭子,但是会这种手艺的人在村里也是凤毛麟角,于是村里就删繁就简,大胆革新,直接跟上了花鼓队。

花鼓队是秧歌里最精彩的部分,以舞动和敲打花鼓为主,一个大队的秧歌好不好,主要看花鼓队有没有气势。花鼓队由青壮年男子组成,人数从十二个到二十四个不等,必须是双数。可别小看了打花鼓,不仅要求体力好,弹跳好,而且必须乐感好,能踩上鼓点。我有个邻居叫赵子豪,是个石匠,一身腱子肉,可是老不在点上,学了几天只得作罢。他们武生扮相,充满阳刚之美,表演时,双臂挥舞,同时用右手拿鼓槌,按节拍击打腰间的花鼓,左右穿插,前后跳跃,虎虎生风。紧随花鼓队之后的是女子彩扇队,舞者多是妇女,她们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姿势优美。彩扇队人数并不固定,二三十人甚至五六十人均可。舞步主要是走三步,踏一步,并且并行的两纵队中相邻的两个舞伴,要不停地交叉换位,叫“三步一隔”。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3张
最后是自由舞部分,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每个村可以因地制宜,人尽其用。自由舞有相对固定的人物名称和表演套路,但唱词自由灵活。常见的搭档组合有:锢漏匠和王大娘、老汉赶驴、丑婆子和傻小子、猪八戒背媳妇、货郎和翠花等。内容多是打情骂俏、插科打诨,力求诙谐有趣。腰鼓队和彩扇队庄严有余而诙谐不足,自由舞诙谐有余而庄严不足,前后这样一调剂,庄中有谐、谐中有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此外跑旱船、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唐僧师徒取经等,也经常出现在大秧歌队伍中。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4张
车村的文艺广场

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老汉耍驴,驴一直是由赵子豪的媳妇扮演的,老汉是村里的老光棍“老面鱼”扮演,这真是一对活宝,这驴让子豪媳妇演活了。她在前面走,“老面鱼”拐个篓子跟在后面,有时候被驴踢一脚,有时候踩着驴粪;“老面鱼”为了让乡亲们开心,不惜在地下打滚,装疯卖傻、忸怩装嗔、取悦观众,常常博得满堂彩。货郎和翠花,是说乡间货郎到村送货,村里姑娘翠花来选货,二人既谈货论价,又互相爱慕,表现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

随便聊聊的图片 第5张

过年的时候,村里的秧歌队从初一上午开始就出去演出,正月十五达到高潮,精挑细选的各村秧歌队在十五前后都集中到县里搞秧歌大汇演,夏西的舞龙,宝口的腰鼓都堪称经典。家乡的大秧歌,是村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每个故乡人的心。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