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席子

炎炎七月,在空调普及的时代,一张席子还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 几天前,悄悄在某宝上,淘回来一张席子,铺在家中地上…

炎炎七月,在空调普及的时代,一张席子还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

几天前,悄悄在某宝上,淘回来一张席子,铺在家中地上,喝茶,码字时,双腿一盘, 席地而坐,不甚欢喜。但下单之前,杨先生是反对的,一来屋小,二来也不须以此来消暑。

随便聊聊的图片

相比杨先生的“实用”主义,我则是希望,能有一块地方,可以像古人一样,随时能觅得一寸席地而坐的自在。

席子,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活器具之一,多数人应该对它并不陌生。席子的起源,甚至可以从石器时代追溯起——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张芦苇席,这是发现最早的席子,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席子可为坐具,也可为卧具,怎么“席地而坐”,礼仪上古人实际上很讲究,比如“跪坐”会比较合乎规矩一些。不比现代人的豪放,怎么舒适怎么来,坐姿随心。

在古代,席子是室内“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诗人词人,也常常会在他们的诗里词里描写“席子”。比如,苏轼在《南乡子》中提到:“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这句里,凉簟(音dian,四声)实际上就是席子的一种。

又比如,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的“玉簟”也是指席子。

80年代,我小的时候,席子仍是每家每户常用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里,每当盛夏,消暑降温全靠一张凉席。藤编的,竹编的、草编的,家家户户都有几块这样的凉席,铺在床上的,铺在地上的,耐不住热的晚上,有凉席的地方,那一定是最凉爽的。

那会儿,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仲夏之夜,于自家门口的“场基”(农村自家房前的空地儿,宅基地的一部分)上,铺上一张凉席乘凉,四仰八叉,往上一趟,望着头顶上“伸手可触”亦如白昼一般的银河,满天星斗,伴着清风明月,虫叫蛙鸣,蒲扇流萤,还有从水井捞出来的“冰镇”西瓜,畅想着隔“河”相望的牛郎和织女,广寒宫里住着的嫦娥和玉兔……

许多年过去了,有很多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已逐渐淡忘,唯这些关于“席子”的场景,是儿时最美的诗和远方。可惜,这样舒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空调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就算席子的种类越来越多,却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反倒是我,执意买来一张席子,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这世间最美的诗啊,它不在远方,在心里。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