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里的桑梓情

桑叶能吃,而且是春季一道很不错的时令菜,这是我到江南青山之阳的茶溪小镇后才知道的事情。 那是春分后的一天晚上,…

桑叶能吃,而且是春季一道很不错的时令菜,这是我到江南青山之阳的茶溪小镇后才知道的事情。

那是春分后的一天晚上,从东北来九华国医馆行医多年的老中医岳大夫两口子请我吃饭。席间就有一道凉拌桑叶,食之软弱有劲道,有股别样的春之气息。岳大夫说,从野外采摘回来,清水洗洗,用开水烫两三分钟,焯进碟子里,加热油与少许盐,拍些蒜瓣拌拌,就能把自己当回蚕宝宝了。饭后,岳大夫见我有惋惜嫩桑叶日短之慨,便说,“经霜历雪后的老桑叶晒干后泡水喝,恰恰是一味对人体益处甚多的中药材。此后,我几次提竹篮去山坡上、水渠边采摘桑叶,照例烫后凉拌,还与几味野菜一道切碎揉进杂粮面里,做成窝窝头,蒸熟了当饭吃。

随便聊聊诗经·小雅·小弁的图片 第1张

闲在山野,将这些桑叶的吃法照实写出来,一些旧友取笑说:“世上可吃东西太多,你怎么与蚕争食呢?”其实,我在古有“青山之阳”之称的青阳境内,无论是山野间,还是农田埂上、水沟两旁,随处可见桑树,就连农民家门前也有大片的桑园老桩,也不避“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嫌。桑叶,在青阳绝不是稀罕物。我找来《青阳县志》、《漫步秋浦》等书籍读读,真大吃一惊。原来,仅有二十多万人的青阳县,早在民国初期,全县桑蚕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青阳紧依长江南岸,属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相关史料记载,“青阳沙土最宜植桑。安徽丝产集于大江之南,而青阳质量,皆允推第一。”当时国内很多著名的蚕种场都争相到青阳建场,植桑、养蚕、育种。1936年,国内著名的“大有蚕种场”场主邵申备就来青阳兴建蚕种场,培育良种,普及推广,并行销于国内外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栽桑高潮,桑园面积曾达三万七千多亩,境内随处可见缫丝厂,蚕桑业成了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青阳的丝绸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品。
世人只知青阳境内的九华山上寺庙多,却不大知晓青阳竟是桑蚕重地。怪不得一入青阳境,村落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桑树。春季里,桑葚熟透了,当地人喜欢泡桑葚酒,家家存储桑葚酒,一般人家泡够一年喝的。若是当礼品招待人或是送外地亲友,那自然会泡的更多。我接触的青阳男人,即使是古稀之人,天天劳作,依然会红光满面,身板硬朗,声若洪钟。他们无一例外,晚上一准在家喝上三四两桑葚酒。偶尔喝寻常的白酒,他们会皱起眉头,啧啧嘴巴,扔下一句:“这酒不得味”。于是,从腰间摸出自带的桑葚酒,有滋有味地喝着。

PART.
02

青阳的桑蚕业走得很远,行销国内外。可走得再远、再发达的青阳人,也会念及桑梓,施福于斯。就在“大有蚕种场”场主邵申备在青阳兴建蚕种场的1936年那年,青阳一个名叫朱明安的男人在上海购买航空奖,中奖50万银元。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一笔巨款。他可能慑于上海滩恶势力,不敢直接兑奖,请老乡们代领。朱明安拿回这笔巨款后,捐出15万银元,用于扩建青阳天主教堂,内有小学、诊所。

 

后来,这里改为蓉城第一小学校舍,朗朗书声与松声中走出了此地一代代才俊。前些年,小学另择新址,这处建筑沉寂了一些时日。前不久,我去县城走访当地雅士施七斤先生,他特地带我去这处旧址走走。寸土寸金地,竟然将此处建筑周边建成了草坪,两座圆柱穹窿顶形钟楼倒映入芳草地间的水池里,美妙得让人恍若在欧洲。更让外来者心生感叹,青阳人不仅桑梓情结浓厚,胸怀、格局也相当宽广。寺庙香火旺,教堂钟声响,道士亦有墓塔。
青阳人朱明安在大上海中大奖发大财回报桑梓的62个春秋后,青阳朱备镇另一个在外面闯荡世界的男人伍德福,靠自己石匠手艺也谋到了一笔足够往后生活的钱。他回老家却出人意料之外,拿出在外赚的钱承包了九华山独秀峰背后一片300亩的荒山野岭,承包期是50年。那片山坡上巨石大如屋,乱石堆里抠把泥土都难。他吃住在荒山,还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他曾跟我说过一件事情,那时水泥是人工一袋袋扛上山的。有一天晚上刮风下雨,塑料皮盖不住水泥。他与妻子整夜睡在水泥上,用身体压住塑料皮。长年累月的开山垦荒,老丈人寻到山里见女儿如此狼狈,哭了,他要带女儿下山回家。女儿对父亲摇了摇头,她坚信自己的男人在做一件美在未来的事情。

随便聊聊诗经·小雅·小弁的图片 第2张

掐指算来,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女儿都成家了,伍德福当上了外公,两口子依旧生活在这片山里,只是旧貌换了新颜。初入这片山林者常误以为此处即是世外桃园,闻潺潺溪水声响,观绿草天涯,在巨石雕刻成的棋盘上下一盘天地棋……我曾去那里两次,伍德福依然很忙碌,只是他说现在开垦山场可以动用大型设备,效率与速度绝非当初人力所能比的。一个正值壮年的青阳汉子,带着新婚妻子进入这与世隔绝的荒山里,用自己的青春与时光,将一片荒山野岭打造成别人眼里的世外桃园,谱写了九华山独秀峰下的传说。德福的事业还在山上,他把大自然的艺术之美雕刻在家乡的岁月里,这不正是青阳人浓厚的桑梓情结体现吗?

PART.
03

青山之阳是出过“大人物”的,杨田镇梅溪村当代就出过部长与国家领导人。1929年8月陈锦华就出生于此,1944年考入青阳中学读书。幸获一个叫“陈次权”的同村人资助,才上完中学,得以走出家乡。陈锦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至少有三次回到母校,筹资盖教学楼,自己拿出积蓄在青阳中学设立“陈次权助学金”,资助桑梓学子读书。如今走进青阳中学校园内,大门右侧矗立着陈次权先生半身铜像,铜像下方的基础上刻录了陈锦华《关于设立陈次权助学金的意见》。

 

陈锦华曾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为何自己掏腰包在青少年时的母校以“陈次权”之名设立助学金呢?这是一段饱含“桑梓”情结的历史佳话。陈次权1896年生于杨田梅溪村,后考入上海同济商科专门学校,新中国后曾担任过芜湖市副市长,后错划为右派,1961年含冤病逝。他此前资助过陈锦华读完了青阳中学。陈次权病逝37周年后,陈锦华在政协副主席任上第三次回母校,与教职工代表座谈时,了解到有受灾家庭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当即表示从自己工资中给予资助。回京不到一个月,他将积蓄拿出来希望母校以陈次权之名设立助学金,资助亦如自己当年上不起学的学生们。现如今,“陈次权助学金”不仅帮助很多青阳学生读完中学、考入大学、奔往美好前程,这项助学金也成了青阳人心目中一块凝聚着浓郁桑梓之情的金字招牌。

随便聊聊诗经·小雅·小弁的图片 第3张

诗经·小雅·小弁》中有文:“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来借指故乡。父母在,我们还有家乡路径可寻;父母逝去,很多游子儿时的家乡成了故乡,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人生路程。只是桑梓之情犹如清泉溪流,会永远流淌在每一个游子的心田间。又要到清明了,此时节雨纷纷,踏上故乡泥土之际,愿游子们掐一把故土上的桑叶,给自己做一道菜,记住故乡,尽己所能回报桑梓!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