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留下的好家风

关于家风,百度词条上是这么解释的:“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成员世代相传,为人处世、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关于家风,百度词条上是这么解释的:“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成员世代相传,为人处世、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家庭固有的风气。家风也称门风,是子孙后代固定的行为价值准则。

我的理解是“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沿袭下来,反映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的文化风格”。家风的来源往往源自于家族中某一位杰出的祖先,其人品、道德、思想、言行都是被众人及家族成员赞扬、肯定和尊敬,被后世子孙持续的恪守、继承、发扬,而形成的这个家族鲜明的道德观和处世观。

随便聊聊的图片

封建社会时期,因为低下的生产力,人们经常处于贫穷状态。我们的老祖先在满足自己生活之余,往往会给子孙后代留存家业、储蓄钱财,名曰:给后代留条路。老人们一辈子省吃俭用,为的就是后人能过的好一点,一代比一代强。因此,那些家底殷实的人,往往不需要自己付出太多,便容易发达;而家底薄、没有父母的帮衬,任凭自己再怎么努力,白手起家,终归是极其艰辛的。

很不幸,我的家族就是后者。父辈兄妹众多,家中贫穷。祖父和祖母一生虽辛勤劳作,但从土旮旯里刨出的那点微薄收入,勉强只能解决温饱。父亲青年时受尽了苦,成年后依然没有任何依靠,唯一可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二把手”。但同时,父亲又是庆幸的。因为,我的祖父和祖母虽然没有留下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风。

我出生在汉中洋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大家庭里。尚未出世祖父就因病去世,我祖母含辛茹苦将年幼的姑姑、小叔抚养长大,并为他们一一成了家。她用毕生心血,为这个家操劳;用农民特有的实诚、厚道、善良、公正的大爱之心,维系着我们这个大家族的团结、和睦,赢得了后人以及左邻右舍的高度好评。我们这一家子成员,也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了祖母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团结互助、友爱和谐、遵纪守法,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散居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依靠自己的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家。我祖母无论是生前还是故去后,一贯受到村里家门户族及世人的赞誉和尊敬。

村里有位和我祖母同龄,打了一辈子交情的段姓老太婆,经常对我说:

“你婆那人好啊!一辈子很苦,很不容易,我很敬佩她,也很怀念她”。那些年,“你们家家口多,你婆和你爷成天起早贪黑吃糠咽菜,白天下地挣工分,晚上纺线织布,穿的是粗布衣裳,住了一辈子土瓦房。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却很实诚,在那个贫穷缺吃的年代,她宁愿自己不吃,也要让好饭好茶招待好客人。她对人是实诚的不能再实诚了”。

老人家朴实的言语里,充满了感动。我听在耳边,记在心里。

段老太婆讲述的这些往事,我也听到村里和祖母同龄的老人讲过。祖母在世时,也经常会讲她和那些老姐妹、老亲戚的往事。每当她说起这些时,她表情平静、言语中透露着朴实。

我祖母冯氏,于公元1930年六月初六出生于洋县龙亭镇镇江村一个富裕家庭。镇江又叫“尖角”,是洋县人口中的“坡坡”,大片的坡地连着青山,蜿蜒起伏;因为地形所致,哪里农业设施落后,典型的靠天吃饭。祖母的娘家在旧社会家道殷实、人口兴旺;但是到祖母幼年时,经过连年的战乱灾害,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日子也大不如从前。祖母兄妹三人,她排行老二;1945年抗战胜利那年,祖母的父亲因病去世。此时,祖母的大哥已经成家,年幼的弟弟才三岁,祖母的母亲艰难的拉扯着祖母和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1949年的初春,不满19岁的祖母嫁给了祖父,开始了相濡以沫的坚守。几年后,祖母的母亲也因病离世。至此,年仅25岁的祖母永远失去了双亲。但这并没有击垮祖母,在以后半个多月世纪的岁月里,祖母怀着一颗坚强心的和祖父一起经营着这个贫穷的家。

我的祖父是家中的独苗,也是穷苦家庭。曾祖父一生勤劳、本分,在解放前就英年早逝;曾祖母青年守寡,和祖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几间破瓦房就是全部的家当。祖父和祖母成家后,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携手开启了我们这个家族的半个世纪的繁荣。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祖父和祖母节衣缩食,辛勤劳作,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先后生养了子女六人,为国家、为家庭奉献了一生。
祖母的幼弟,也就是我舅爷,幼年丧父,少年丧母,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参过军,当过村支书,一生坎坷、艰辛。迫于生计,在我们村旁的108路边售卖凉皮。舅爷、舅婆和祖母一样,实诚、厚道、善良。他做生意童叟无欺,售卖的凉皮也是碗大量足,深受周边农民朋友好评,生意一直很兴隆。每次,我们家族成员途经店门口,舅爷很远就吆喝着去店里用餐。祖母身体好的时候,闲暇之余经常会去帮忙。姐弟情深,在二位老人身上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祖母走后的第二年,辛苦了一辈子的舅爷也因病离世。

舅爷家里人口众多,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家里粮食总是不够吃;祖母经常会从牙缝里省下粮食,去接济舅爷一家。因此,在舅爷心里,长姐如母,他对祖母除了尊重,更是守护。在祖母人生最后几年,舅爷每年都会接祖母回娘家小住。少则半月,长则几个月。正是因为榜样的力量,这种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也在下一代延续。我们家族里,这些堂兄弟和祖母亲戚的后代也联系频繁,经常走东。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时都相处的很融洽。

俗话说:堂亲千年有人寻、表亲百年无人问。在民间,表亲最多走三代,随着老人的去世,亲缘关系会越来越淡。但我们不然,正是因为祖母生前的真情相待,我们与舅爷后人的关系才会愈久弥新。而这一切都源于祖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风。

祖母生性要强,她坚信勤劳能让一个家庭改变面貌。于是,年轻时她和我祖父,除了下雨天,全年基本都在劳动。在她心里“庄稼人不干活干啥”。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回到家照着煤油灯纺线织布至深更半夜。那个年代,穿衣全靠织布,穿鞋全靠纳底,儿女众多的祖母,无论怎么努力,衣服和鞋总是不够穿,大伯的鞋子才做好,二大的衣服又破了,就这样缝缝补补,兄妹们凑合着才有衣穿。孩子们做完衣服多余的,祖母就拿去城里售卖。没念过一天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祖母,却算的一口好账。去集市交易,账目一口清,可以精确到分,这点长久以来令我很惊诧。

祖母织布的同时,祖父也没闲着。他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做鼓的手艺,闲暇之余就在家里炮制牛皮,做鼓。做鼓是个细活,一人无法完成,于是年龄大点的大伯,二伯,三伯都给祖父打过下手,都得到了祖父的真传。只可惜,在那个年代做鼓程序复杂,周期长,获取的收入也是极其微薄的;因此,叔伯们没人继承这门手艺;如果能继承下来,现在可是绝活了。

祖母去世后,家里清点遗物,翻出很多木质的鞋模子,据二伯说,这些都是祖父生前做鞋用的。看着那一个个布满尘土的鞋模子,我放佛看到了眼前一位老人端坐着,专心做鞋的场景。这一个个小小的鞋模子,沉浸着祖父的汗水,浸润着祖父的余热,在我的建议下,被很好的保存着。还有祖母织布用的木梭子,简易的纺车,这一件件饱含着祖父祖母血汗、深情的器具,都被我保存下来。这是二位老人一生辛苦的见证者,也是我们永远要珍藏的传家宝。

祖母的善良让我永生难忘。祖母一生受穷,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她却能经常接济更穷的人。她宁愿自己不吃,也要让别人有饭吃;哪怕自己只有一升米,也要分出一碗米来接济别人。

有一年初夏的一天,刚吃过午饭村里来了个讨饭的老太太,大约和祖母年龄相仿,蓬头垢面,肮脏无比;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沿着门前的路,挨家挨户乞讨,由于过了饭点,也没乞讨到任何食物,不觉间来到了我家。祖母见状二话不说,立即生火。去菜园里割了把韭菜,还拿了2个鸡蛋,给老人做了一碗鸡蛋韭菜面。老人狼吞虎咽的吃完了,点点头心满意足的走了。老人走后,祖母语重心长的说:那老婆和我年龄相仿,这么大年龄还出来要饭,也是个苦命人,能帮一把是一把。咋现在日子过得去,以后见了这些人,多少给点吃的,别让他们饿着。这也算是积德行善,给后人积点阴德。好人会有好报的。那天祖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感触很深,她说的这些言语我至今铭记于心。

虽然和祖父无缘,但所幸和祖母共同生活20余年。所以我从小受祖母的熏陶最多。她老人家的一些生活细节,令我永生难忘。

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都很节省,祖母也不例外。祖母晚年一个人生活时,炒菜放的油很少,炒出来的菜少油少盐,清淡的难以下咽。她却吃得津津有味,用她的话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为了节省电,她晚上起夜不开灯,习惯上摸黑,理由是怕费电。穿衣服更是节俭。祖母晚年长期穿着几件老式的大襟布衫,不知道穿了多少年,原本藏蓝色的底色已经洗的发白,家里人给她买了很多现代化的新衣服,劝她不要传那些老古董了,但她一直舍不得,还唠叨说:

“这好日子才过了几天就高兴的不得了了,穷日子永远不能忘”。因此,尽管家人给她买了很多新衣服,直到去世那些旧衣服她依然再穿。

自从我的几位堂哥堂姐工作后,每次回家都会给祖母零花钱,但她几乎不使用,除了必要的开支外,其余全存着。她离世后,家里人整理遗物,当叔伯们翻出那用手帕层层包着的,一元、十元的钞票时,大家都忍不住哭了。省吃俭用一辈子,留给后人碎银几千。

祖母不识字,但却很有文化。祖母没上过一天学,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为人处世的道理,她比谁都理解的透彻、比谁都做的好。她一生乐善好施,实诚厚道,因此结交了周边四面八方的亲戚朋友。不管是萍水相逢的一面之交,还是隔了几代的远方亲戚,她都真诚相待。只要对方上门或者有困难,祖母都一视同仁,尽力相助。因此,每年农里六月六她老人家生日,是我们家族最隆重的日子,那些平时不常见的亲戚都会来祝寿;农历六月,恰逢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季节,但那一天他们都会带着礼品准时前来,向祖母祝寿。

祖母一生深受不识字的痛楚。她常说自己是“睁眼瞎”,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所以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孙们好好学习,都有文化、有出息。小时候,每年寒暑假,她都会询问孙辈们得学习情况,并且会做互相比较。谁考的好,谁学习不用心,她心里很清楚。学的好的她除了称赞表扬,更多的是勉励。学习差的,她总是免不了现场教育一番。她在用她最朴素的方式,关心着孙辈们的成长。

我最初的启蒙老师无疑是祖母。我喜欢历史,喜欢追寻前人的足迹,这一切莫不来源于祖母。祖母的记忆力非常好,经常会给我讲诉村里那些尘封的记忆。她能一口气说出家族所有成员的出生、结婚日期、属相,能记得国家解放后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堪称“活辞典”。因此,在祖母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从小就对历史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今日我写作功底的养成,和祖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俗话说:人多是非多。家庭大了矛盾在所难免,家族成员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祖母总是要问个究竟,搞清楚原委,然后公正评判。通常她都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批评这个,劝说那个,尽量使双方坐下来坦诚公布的把话说清楚,达到和解。
她常说:关起门来咋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有一家人的样子,吃点亏都是小事情,弟兄们互相让一下事情就过去了。最后矛盾得以化解,大家和和气气的。这些年来,父辈们虽然也有摩擦,但都很快就过去了。总体上一直和睦相处,祖母晚年一直在尽自己最大努力,维持着家族成员的团结和睦。

最后一次见祖母的情景,是2009年2月下旬我去上学。那时,大哥刚结婚不久,久病多时的祖母沉浸在喜悦里,精神忽然好了很多。知道人生无常,临走前我特意去看她。那天下午,我们婆孙俩坐在炭火前,说了很多话,仿佛是最后的交代。

她说:“现在的社会真好,白米细面,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真好啊。最后,她叹息说,我年龄大了,活了今天没明天的。活一天算一天”。

我说:“不要这么说,社会这么好,你要活着看到你这些孙娃、孙女结婚,还要抱重孙子里”。她笑着说:“哪怕是看不到了。万万没想到,一语成戢,那一见面竟成了最后一面,半个月后祖母离去”。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与死的离别。虽然人终究都会死,但是曾经在现实中他们是一个鲜活、熟悉的个体,而今阴阳二隔,再也不复相见,心里还是无限伤感和悲痛。因为学业,祖母的葬礼我没能参加,也没能见到祖母最后一面,这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然而,这种遗憾也永远无法弥补了。岁月流逝,祖母已渐行渐远,但于我心中你永远同行。

祖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用一生的坚守证实了一句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信念、也是精神支柱。因为这口气,祖母勇敢的面对了一切艰难困苦。因为这口气,祖母坚定的迎接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走完了一生。

祖母的一生是艰辛的,是伟大的,是奋斗的,也是无愧于社会的。她生前的口碑,留给后人的好家风,刘家的子孙后代会永远传承和恪守的。同时,这也是祖母留给我们最殷实的家产。我们会把它当做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

祖母离去12年了。十多年来,祖母始终未曾远去,她在,她始终都在。每当我看到村里那些和她同龄的老人,都能勾起我对祖母的思念。我相信,她的灵魂会在天上守护着我,守护着那个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小村庄,守护着她的儿孙们。虽死犹生,她永远活在我们后人心中。我为我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而自豪。

勤劳一世堪为儿孙表率,厚道一生实乃乡邻楷模。祖母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是圆满的,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看到她所有的子孙们成家立业。而今,除了我其余的堂兄姐妹都已结婚生子,家中第四代最大的已经20岁,最小的刚满一岁。堂兄弟们散居在祖国各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祖母你安息吧。你的儿孙们会自觉的传承你老人家的遗德,继承和发扬光大你留给我们的好家风,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