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朗读(教学)一定基于对文本的理解

早上听一年级晨诵,一首简单的小诗:   我怎样长大 小树问蓝天, 我怎样才能长大? 蓝天笑盈盈, 它…

早上听一年级晨诵,一首简单的小诗:

 

我怎样长大

小树问蓝天,
我怎样才能长大?
蓝天笑盈盈,
它轻轻来回答:
不怕风沙,不怕雨打,
越过春夏秋冬,
这样就会长大。

不怕风沙,不怕雨打,
越过春夏秋冬,
这样就会长大,
这样就会长大,
长大——长大——
图片

两个小节,第二小节跟第一小节有几句是重复的,最后又重复了三个“长大”。如果不理解诗歌内在的逻辑,很容易把诗歌读“平”,那么,怎么读?

小树问蓝天,
这句可以用正常的陈述式语气,注意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孩子,所以尽管是“陈述式”,语气也要儿童化。

我怎样才能长大?
这句话首先要用儿童稚气的语气来读,因为是小树在问。朗读的重点要放在“怎样”上,因为它向蓝天请教的是长大的方法,蓝天的回答也呼应的是“怎样”。但“长大”不能读得太轻,因为毕竟这是小树期待的结果。

蓝天笑盈盈,
它轻轻来回答:
一个“笑盈盈”,一个“轻轻”,就奠定了朗读下面几句诗的基调——这是一位长辈式的、慈祥的“蓝天”,所以笑盈盈地,轻轻地读——
不怕风沙,不怕雨打,
越过春夏秋冬,
这样就会长大。
前两句仍然比较自然地处理就行,第三句,仍然要将“这样”重读,因为它回应的是“怎样”。

第二小节就有点意思了。前半小节——
不怕风沙,不怕雨打,
越过春夏秋冬,
这样就会长大。
这几句话又重复了一遍,仍然可以用第一小节中的朗读语气,同样重读”这样“,但是语气不再是慈祥的,而应是孩子般的、轻轻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小树在喃喃自语,他听了蓝天伯伯(或爷爷)的话,自个儿在心里琢磨:不怕风沙,不怕雨打,越过春夏秋冬,这样就会长大。这时,小树眼睛一亮——
这样就会长大,
长大——长大——
一小节中出现两个“这样就会长大”,但是前面一句中的“这样”重读—— 这样 就会长大,到了后面一句,重点就要悄悄往后移,变成——这样就会 长大 ,更突出“长大”,为后面的两个“长大”的朗读作铺垫,后面的“长大”就可以读得一个比一个“大”,读出欣喜的、对“长大”的期待感。作者连用两个破折号,也是在突出“长”。

随便聊聊的图片

哎呀,忽然感觉写文字的时候像“导演”,朗读诗歌的时候像“演员”,好导演不一定是好演员,emmm,放过自己。

今天这样来解读这首小诗,其实想说的还是:无论是朗读还是教学,一定要理解文本自身的逻辑,才能更好地处理它,用好它。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