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正月理发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理发”的说法和民间习俗,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  …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理发”的说法和民间习俗,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

随便聊聊的图片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代男人把头发当做自己的生命,如果要剪掉了头发就是在对自己用刑。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便是这个意思。

 

在清朝时清政府管太平军不叫“起义军”,而是叫“长毛”、“长毛鬼”或“长毛贼”!因为太平军的士兵为了对抗满清的民族奴役政策,全部披头散发,不剃发、不结辫;手里的武器只有长矛和大刀,清朝政府为了“丑化”太平军,就对老百姓说:这些所谓的太平军、起义军,其实就是“长毛贼,长矛贼”!最主要目的就是否认太平军的“起义军”地位,更多缘故是太平军不剃发。为了反抗满族人的统治,起义军就为了鼓动人心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然而“正月不剃头”,到底是什么原故?还得从清军入关后说起。

 

在公元1644年,清王朝打败李自成后,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就在故宫下了个“剃发令”:把前额和两边的发际线全部剃了,留下中间头发最多的地方然后扎个辫子。

 

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清政府把剃头匠召集起来,给他们每个剃头匠发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在清政府的恩威兼施下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和理想。

 

统治者为了征服一个民族打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口号和动作。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一声令下,就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最后多数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便成了一种另类的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至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明朝皇帝在位时战斗的更英勇,不但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清军。实际上,如果他们坚决反抗,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发,都留了“金钱鼠尾”发型。就这样,汉族人们正月不剃头“思旧”的念君情怀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心理,由谐音讹传为“死舅”。

 

另一种说法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剃头匠很爱自己的舅舅,可是每到了正月却为给舅舅买礼物思考(由于市面上的那几样年货难以表达自己对舅舅的孝心)。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挑着剃头担子去舅舅家给舅舅剃头刮脸。

 

当剃头刮脸后的舅舅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时显得精神焕发,好像年轻了许多,人们都称赞剃头匠的好手艺。舅舅听了很高兴,心里说这是外甥送给自己了最好的过年礼物。此后,舅舅约定每年正月让外甥来剃头。

 

多年后舅舅过世了,依旧从事剃头职业的剃头匠每到正月对着剃头挑子伤心落泪,从此亲朋好友间见此情景便有了“正月剃头思舅舅”的说法。但后世以讹传讹,传来传去地就变成了“正月剃头死舅舅”。

 

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