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化学习背景下课堂提问的方式

《微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新探》,这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陆红老师今天的讲座题目。 毫不夸张的…

《微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新探》,这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陆红老师今天的讲座题目。
毫不夸张的说,我之前连“项目学习”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微项目化学习”,单是这个题目,我尽管读了几遍仍是只读懂了“教学设计”四个字图片。
好在,美丽知性的陆虹老师,用酷似电视主持人的靓丽形象,亲切的语调温婉的笑容好听的声音,一步步引导我们走进“微项目化学习”,再通过一个个真实的课例,让我们得以走进这一全新的领域。

随便聊聊的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微项目化学习”——
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中最低层级的课程样态,不刻意追求项目的完整性,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

接着用清晰简洁的思维导图让我们明白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六个维度,以及其中驱动性问题的重要。当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直接帮助的就是陆老师所讲的课堂提问的三个方式:

1. 开放式问题,让思维从单一走向多元
那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开放式问题”?
与开放式问题相对应的是封闭式问题,要讨论何为开放式问题,首先要清晰界定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有两个特征:它是检验事实性知识的;它只包含一个在有限范围内可能正确的答案。
以《守株待兔》一课为例,“守株者最后复得兔了吗?”就是一个封闭式问题。因为问题的答案是故事中的事实,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即“兔不可复得”。
通俗地讲,“是什么”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为什么”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封闭式问题指向结果,

例如《雪孩子》教学片段,为了认识雪孩子的形象,普通老师可能会这样问:雪孩子说了些什么?雪孩子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雪孩子?这样琐碎的提问,学生思维也是碎片化的,是低阶的。那么如何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呢?
看看陆虹老师怎么做:雪孩子已经把小白兔当作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一个问题就将学生的思维彻底点燃了——
有同学说关注到了环境描写:“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苗”只有好朋友才会时刻关心你的一切;
有同学关注到了语言描写:“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你看语气里满是焦急;
有同学关注到了动作描写:“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这一连串的动词,感受到小白兔为了朋友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

2. 冲突性问题,让思维从唯我走向包容
“冲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中的解释为: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相互干扰。通过词典解释,我们能大致勾勒出冲突式问题的主要特征:问题的答案会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且观点是对立的。通过冲突式问题,会形成学生之间的思维交锋。学生在紧张的对峙中,要尽可能搜寻可以证明观点的证据,并能由此条分缕析论述观点。

比如三年级上册策略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本单元要学习的策略是“预测”,可是文本学生拿到课本肯定都已经读过,当故事中小猫请求再住一晚的时候,如果再去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就是一个无效提问,低阶思维,不妨改为“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这就是一个开放性提问。
学生就可能会说联系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猜测老屋不会倒,如果老屋倒了,接下来故事就结束了;也有同学会说“联系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插图中的老屋看起来那么慈祥,小猫那么弱小,老人对小孩子总是关心爱护的……
而冲突性提问往往是基于开放性提问提出来的,例如面对母鸡的请求:再过二十几天,行吗?老屋会答应吗?
这时候陆老师的解决就相当高妙,她就提出了一个冲突式问题:我们已经读过这个故事,知道老屋是会答应母鸡的请求的。但是如果现在读这个故事的人是没有读过后面的故事的,就有可能对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有两种预测。一种预测是“会答应”,另一种预测是“不会答应”。现在老师给每个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信封中有一个预测结果。你们可能抽到的是“会答应”,也有可能抽到的是“不会答应”。请你们就信封中的预测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
你看,这样在观点完全冲突的问题引领下,让学生各自从文本中选取需要的信息,积极发现信息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课堂学习就会呈现出主动学习与对话的氛围,同时也能理解、包容甚至欣赏他人的思考。

3. 反转式问题,让思维从定势走向突围
“反转”一词是电影术语,反转是对既定思路的一种中断和颠覆,也是对创意和主题的反向索取和实验。电影往往在不断反转中,获得石破天惊的效果。思维要拔节成长,有时候也需要这样困顿、矛盾乃至中断、颠覆。在与常规学习思路完全不同的新的学习路径中反向证明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蒋军晶老师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先是让学生关注王熙凤的语言: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 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你看这一段五十多个字却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学生们只是感受到王熙凤是一个热情,周到,贴心的姐姐。可是蒋老师再通过和学生对话,关于这些问题都有答案么?学生发现并没有答案,可见,王熙凤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了解林黛玉,她只是想显示自己在荣国府的地位不一般,也是说给老祖宗听的,是为了讨好老祖宗。

如同好的电影,反转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反转。能让观影者在电影情节推进的同时推理、烧脑;电影结束后仍能久久回味。课堂教学中,反转性问题也能让学习者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在复盘、反思中打开思维的视窗,对之前的思考进行再度审视。这是审辩式思维水平螺旋上升的必不可少的训练。

尤其在现在“双减”形势下,我们更要用驱动式问题优化我们的课堂,优化学生们的作业。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理,未经审视的作业是不值得做的。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