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的国度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

随便聊聊的图片

这是一部把印度解剖得体无完肤的巨作,这是一本难啃到读完它需要勇气和信心的书,当然更重要的,它有更多章节耐心等待你发现,这是一部让你叹服写得如此优雅深刻的好书,它无愧于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手!

 

《幽暗国度》的序曲及前两章, 给人的强烈印象是这些文字的信息量超大,在佶屈聱牙的长句描述中,在细致刻画与深度思考的交替呈现中,奈保尔展示自己眼中的印度与心中的印度,笔触之幽微、语言之尖锐、表达之精深堪称抵达了写作对象的深层肌理。据此,让我对非虚构与虚构、非虚构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分野差别,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这部分最爱读的是书中关于人物的部分,不管是金牙婆婆、巴布还是蓝纳士、马贺楚,无不刻画得细腻生动,栩栩如生,这些人物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与作者接下来要深层思考的内容息息相关,如蓝纳士,在我们看来 ,他顽固地坚持只做他的份内之事,为了一个举手之劳不惜得罪上司,就显得冥顽不化,太小家子气了,可没料到他的一举动竟得到众人的支持,相反地,他留学归国见识与社会地位比他高的上司马贺楚倒与这个社会显得格格不入,马是游子返乡,倒成了异乡人。这些都不奇怪,因为印度人信奉这样一条处事规则:”做你分内的事,即使你的工作低贱;不做别人分内的事,即使别人的工作很高尚。为你的职守而死是生;为别人的职守而生是死。″,违背了社会公序与共识,你就不能不被视作异类,不被认同。

 

翻开第三章《来自殖民地的人》,我就被第一段的场景给惊艳了。它讲了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通勤火车上,有一个男子在人群中散发传单,那里面描绘了一个难民家庭的悲惨遭遇。有人会认真阅读,其他人则懒得看一眼。火车开到一个站停下来,散发传单的人走了,上来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小男孩儿,男孩眼睛瞎了,但不是传单上那个孩子,妇人带着他在车厢里乞讨,火车靠站后,娘儿俩钻出车厢,一个男子钻进来收回传单,而这个他就是刚才散发传单的人。来来去去、上上下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不断呼应,多么灵动的具有即视感的一幅画面!多维度多视角笔触摇曳,作者功力确实了得。文章将散发传单与乞讨行为放置于一个空间来写,正是为了阐释在这个国家,人们对于这穿梭往来的乞讨行为早已习空见惯,不以为意,而散发传单的,不过是摆了个乌龙,不如真实乞讨有效。

 

而在乞讨之后,最令世人恐惧的印度人随时随地拉屎拉尿行为可怕地出现了,这一节同前面玩鼻涕那个画面同样地呕心,甚至篇幅更长。作者对此作了详尽的刻画,真是一点不给家乡人留面子。随处大便与每日沐浴,污染与恐惧污染,形成了可笑的对立与统一,他们毫不害臊,还振振有辞,只能说印度真的是个奇葩国家!

 

从第五章开始,才算是读到了《幽暗国度》旅行文学的味道 。何谓旅游文学?主要是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在不知道何时才能开始国际旅行的今天,跟着奈保尔来一场“头脑旅行”也蛮不错的。让我们来欣赏奈保尔笔下的山川之美吧 。

 

写湖中之景一一

 

“湖水变得更加浑浊了~矗立在北方天际的群山,积雪已经消融,山上的石头暴露在天光下,岩嶙峋,远远看起来仿佛被漂白过似的~芦苇长得太高了,弯弯曲曲的——每次风起时,它们就随风摇曳摆荡起来,宛如一波波汹涌的浪涛~一个星期后,满湖莲花蓦地绽开,粉红粉红的一片,好似回光返照一般 …″

 

写暮光之景一一

 

“谷中弥漫着琥珀色的霞光,暮霭苍茫, 一缕缕烟雾飘动在湖中的白杨树丛间 ~阿克巴城堡雄踞在湖中央一座赭红山丘上,映照着落霞,气象万千。太阳悬挂在城堡左边的天空一一原本白灿灿的一轮, 这会儿已经转换成淡黄色,湖畔群山,灰蒙蒙一路绵延到远方 天际,终于隐没在暮霭中, 再也看不到了 。”

 

主业身份为小说家的奈保尔,最擅长的莫过于写人了,那些人物被他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第五章节里面写丽华饭店里面的仆人厨子修理工等各色人等,有对人物群像的渲染,也有对重点人物浓墨重彩的勾勒,从外貌服饰、言谈举止等多角度着笔,他们愚蠢中透着精明,顺从中打着小算盘,是印度底层阶级芸芸众生中的典型代表。

 

由此作者发生感慨:”你若想拥有一个贴身仆人, 你就必须自愿地爽快地交出一部分自我,任由别人摆布。 它创造出一种原本不存在的依赖感, 它要求回报, 它能够让一个成年人退化成婴孩。″

 

在第七章中,作者在游历中遇到一个美国年轻女孩,名叫乐琳,长相秀丽,身材瘦削又性感,作者说她们是一种新型的美国人,云游四海,混吃混喝,他对乐琳说不喜欢参加进香团,因为这些印度香客毫无卫生观念,随处吃喝拉撒。乐琳说自己原本计划在印度旅游两个星期,没想到喜欢上了印度哲学,准备到一个静修处住上一阵子。分手前,他们答应保持联络,但后来的朝圣行程中再也无缘相见。

 

这样一段小插曲原不值得拿来评说,但作者最后一句”不过,乐琳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由此感觉乐琳在此就是个有特点的扁形人物,以后的情节发展她的形象一定会圆润丰满起来。

 

第九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印度的火车种种,第二部分只写了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个锡克人。印度的火车太独特了,以他的差乱差世界闻名,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印度火车总是远远超载,人挤人,人重人,无数的人就像蝗虫一样吊在火车上。奈保尔说,印度的火车站既是避难所,也是民众活动中心。只有在三等车厢才能看到真正的印度,也让人看到了印度的茫然无奈和无穷无尽的苦难。

 

这部分还前所未有地集中笔力写了一个锡克人。他是如此地鹤立鸡群,以至于”我”在火车上就跟他交上了朋友 ,可是随着交往的深入 ,”我″发现我们根本不是同一路人 ,他对人对事的仇恨 ,动不动就生气 ,这成为了”我”精神上的一大负担,到最后他竟然出现暴力,让”我”不寒而栗,所有的友情都这样被消磨光了 。文章写”我”回到旅馆看到这样一幕:在”我”的房间点上了檀香,床铺撒满鲜花,枕头上放着一只花环。不知道这样写喻意何在,想来可能跟锡克人的暴力有一些关系吧!

 

总的来看,《幽暗国度》颠覆了我对游记的认识,以往总以为游记主要描写自然环境、客观景物,而人物刻画不必太多。其实少了人物故事,必会导致文字呈扁平化,平淡生硬,缺乏趣味性 ,还有哲理性。那些风景不过是沿途一晃而过的画面,把人物写活了才是正道。而大篇幅的思考也是可以有的,当然必须在读者开始厌烦之前结束!

 

文学界对作者奈保尔的评价很矛盾,有人认为,奈保尔一半是天才,一半是恶棍。除了写作上的巨大成就,在生活中,奈保尔是个充满争议的人。2001年,当瑞典文学院打去电话通知奈保尔去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因为正在刷牙而拒听电话。他还瞧不起女性作家,称“女人文笔不成气候”,为此引得满城风雨。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