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该只是“悲”

又是一个写“秋”的孩子,但她能够从秋意里写出壮阔和豪情,也确一个爱思考爱表达的孩子。她的语言在稚嫩的字里行间,…

又是一个写“秋”的孩子,但她能够从秋意里写出壮阔和豪情,也确一个爱思考爱表达的孩子。她的语言在稚嫩的字里行间,有热情,有理性的辨识,正如她这个年纪的每一个人。

想起写《绿叶》的那年,也是这么稚拙的语言和试图着更深一层的思考,小张老师惊奇地感叹,然后,推荐到《无极文学》,写到上面去就是一个小豆腐块儿,但它们变成了铅字,那是对一个孩子多么大的褒奖啊!

随便聊聊的图片

秋,不该只是“悲”(2114黄楠)

“吱呀—-吱呀—-”你听,阵阵秋蝉鸣叫是窗外渐渐倒数的钟声,催捉着少年人的脚步。”“沙沙——沙沙——”你看,漫天的红叶又诉化着怎样炽热的过往?又是一年秋到来。

斑驳的古园大门盘踞着老树根,蝉鸣就如一把钥匙转开了锈迹斑斑的时光流逝之门。枯藤老树,萧瑟凄凄;大雁南去,徒留遗响;浮云游子,秋意正哝。秋意,浸染着南唐后主李煜的“孤”——“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意,渲染着诗圣杜甫的“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意,影射着爱国诗人陆游的“愁”——“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秋啊,你好似总与遗憾同行,你好似总与悲怆共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为何总把秋当成进入倒计时的标志?为何不能把秋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学生们总在金秋九月开学,菊花也总在秋天肆意的开放。秋,又为何总是悲伤的代名词?看,滕王阁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沧海前虽“秋风萧瑟”,却也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阔;看,雁门前“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却有战士们“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天龙为君死”的豪情。

图片

一张张盛秋图,谱写了一首首金秋序曲。秋,也可以很壮丽。

秋,不该只是“悲秋”,它也该是“盛秋”。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