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庄的传说

马庄位于无极县西北角,木刀沟进入无极境内北岸第一村。 关于马庄村名的来历,据《无极县志(九二年版)》记载:“明…

马庄位于无极县西北角,木刀沟进入无极境内北岸第一村。
关于马庄村名的来历,据《无极县志(九二年版)》记载:“明代‘靖难之变’后,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马、麻等姓人家居住,马姓居多,取名马庄。”这应该是官方定论、最具权威的说法。但这种说法,马庄村老人们并不认同,因为马庄全村共有8姓,其中有“麻”姓,但从无“马”姓,以马姓名村的说法不成立。
随便聊聊的图片

老人们回忆,根据口口相传的故事,马庄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马庄村东头原有一座“马王庙”,里边供奉着“马神”。
马神是道教的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
马神,又称马王,为民间普遍信仰之神,其由来甚古。《周礼·夏官》注:“马祖天驷也。”马王上应天星,所谓“天马四星”即二十八宿之“房日兔”。据《周礼》所记,国家掌祀之官四时祭马王(载祀典)。
马神或马王,民间俗称“马王爷”。他的来历说法比较多,主要有三:一说是天上的天驷星,《南游记》里边说他叫做“三眼华光”。二说是殷纣王之子殷郊。《封神演义》里边的殷郊,也有三只眼,被姜子牙封过的。三说是西汉之金日磾,字翁叔,乃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随昆邪王降于汉,身高八尺二寸,貌甚威严。武帝封为马监。不过金日磾没有“三只眼”。

马神是道教庞大的神鬼体系中的一员,全国马神庙都是道教宫观庙宇神仙崇拜的重要祭祀场所。但是,马庄的马王却另有来历,而且还与佛教扯上了点关系。
佛教典籍《百论疏》记载:外道常举行以马祭天的仪式,称为“马祀”。先选出一匹上等白马,然后放归草原,自然放养三年,令其尽取天地之精华。时间一到,四处寻找那匹白马,然后将其捕杀。这种祭天仪式,就是一个杀害白马的过程,非常残忍。后经佛陀呼吁,废止了这种有悖佛理的祭天仪式。
话说当年,佛陀尚未废止这种杀戮时,有一匹白马不幸被选中。这匹马本就一身灵气,牠知道,获选即进入三年生命倒计时。白马决心与命运抗争。牠一边拼命摄取天地万物之灵气,一边静心修炼。三年期满以前,道行精进,开了天眼(即第三只眼),并刻意改变了自己的毛色,由白色变成了金黄色,以掩人耳目。牠离开心爱的草原,南下避难。牠逃到水草丰美的木刀沟畔,隐身于一个长满芦苇的大水壕里,躲过了一劫。
附近的人们,偶尔看到这匹金马出没,以为是马王爷现身,就集资在水壕处修建了马王庙。
马王庙的修建,更为白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隐身场所,再加上周围百姓民风淳朴,白马再也不想离开,牠要永久隐身于此。为了更好地转移追杀者的视线,在夜深人静时,白马悄悄在马王庙大门两侧题写了一副对联:
火红凤鸣由北至,
金黄马嘶自南来。
这副对联释放了一个大大的烟幕弹,既隐去了白马身份,又更改了金马的来处(下文改称“金马”),足以引开追杀者的目光。
自从金马入驻于此,大壕中初一十五常放金光,驱赶妖魔鬼怪,保护周围百姓。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人们普遍把来此避难的金马,当成了真正的马王爷,纷纷来此求福消灾,而据说金马是有求必应,常为人们消灾赐福。于是,请人在马王庙大殿正门,又题写了一副对联:
心切仁民,愿禀黎德同骥子;
恩推爱物,看诸骏价匹龙媒。
这副对联对金马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刻意隐去了“马”字,人马好似心有灵犀。
佛陀废止“屠马祭天”习俗以后,金马不再提心吊胆,在此永久安居下来。
马王庙香火日盛,久而久之,庙畔聚居成村,以庙神名村,取名“马庄”。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