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之审美创造

语文学习有非常明确的审美对象,那就是课标讲的语言文字及作品。首先是语言文字,因为文字它是可以审美的,文字审美的…

语文学习有非常明确的审美对象,那就是课标讲的语言文字及作品。首先是语言文字,因为文字它是可以审美的,文字审美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书法艺术。但是我们要知道,对文字的审美远远不止书法。汉字的美当中包含了汉字产生与发展的客观环境的美,有物质的美、精神的美、逻辑的美,还有大自然的美。也反映在汉字自身的构成与形态上:比方说造字方法的精巧,文字姿态的曼妙,这些都非常令人赞叹。文字还有它的音韵之美,意韵之美。所以在书法艺术之外的世界里面,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不要把它局限在书法里去。

那么从文字作品来看,不仅文学类的作品可以审美,信息类的作品也存在着审美价值。

表现美不一定借助语言,也可以——

借助线条或者色彩,如绘画

借助声音的长短高低,如音乐

借助形体,如舞蹈

借助钢筋水泥,如建筑

随便聊聊的图片

在课标在表述的时候,用的是语言文字及作品,而语言文字及作品,那么这个“作品”也包含了非语言文字的作品。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但是我们对非语言文字的作品进行审美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最终还得要落实到语言的应用上面。

不同的课程他可能会有一个相同的审美对象,但是他关注的点儿一定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我们听一首歌曲,或者我们看一幅名画,它放在艺术的这个角度上和放在语文的角度上那是不一样的。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一幅画,那么我们肯定关注它的是构图啊,线条啊,色彩啊等;关注一个音乐,那么我们从音乐课的角度,我们会关注它的节奏,它的音符,它的旋律。而我们语文课程范围内的审美就必须落实到语言文字上面。

所以如果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出现了一首音乐,或者出现了一幅图画来让同学们聆听,让同学们观赏。那么它必须和下面三项当中的某一项是有关联的。

第一,是一篇优秀的评论或者相关文章所涉及的对象。

第二,品味别人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观后感或者听后感的。比如说我们放一首琵琶曲《十面埋伏》,但我们的目的是了解这个《琵琶行》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个琵琶所表现出来的乐曲的。

第三,自己试图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审美。

 

审美路径

标规定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审美路径主要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感受就是去接触它,浸润在当中,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

诵读诗歌对学生来讲首先是感受,感受什么节奏和韵律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读李白的《静夜思》,不仅知道是乡思,而且能理解因思念故乡而夜不能寐的情状。

再进一步就是欣赏,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分辨什么是值得赞美的,它好在哪里。

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对审美对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鉴赏。

 

审美能力

审美的能力包括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创造美。

 

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我们平时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并不等于人天生就有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啊,不懂得审美的人有,以丑为美的人也有,甚至有一种不好的这个倾向,就是把那些被叫做恶趣味的,非常低俗的东西也拿出来了。所以,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涵养高雅情趣,因为任何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其实都蕴含了自己的审美取向。而当我们去分辨这种审美取向是不是健康的时候,我们用的是自己的尺子,这个尺子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比如说我们看《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三拳就把一个人打死了,假如我们走过路过没有错过,正好看到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真还不好看,不美。但是在经过《水浒传》作者的描写以后,我们看了就会引起快感,快意恩仇,伸张正义,让欺负弱小的人得到一个特惨的下场,这就是一种艺术表现。

再比如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写窦娥被斩首的那个情节,当然是不美,很丑,因为窦娥是被冤枉的,但是在艺术作品当中非常有美感,是一种悲剧的美感。因此无论表现什么,关键在我们的审美态度,而不在于这个被表现对象的本身。

 

 

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审美创造”当中非常重要的。审美创造,就是在语文课程当中要提供合适的审美对象,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要逐步的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从感受到理解,到鉴赏到评价,通过涵养高雅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最终达到启迪心智、温润心灵、陶冶高雅情操的目的。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