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学加减法

春雨春心初铸境,春花春草始融冈。开学伊始,语文教学的征程便随之开启,二月底将在学校举行“赤壁市2023年小学语…

春雨春心初铸境,春花春草始融冈。开学伊始,语文教学的征程便随之开启,二月底将在学校举行“赤壁市2023年小学语文(低段)优质课例展示暨徐雪莲工作室古诗专题研讨活动”,我校张静老师将展示一堂古诗教学课,作为同年级、同小组的伙伴,活动前,我们进行了四次磨课,学会做好教学加减法,才能呈现一堂好课。

一、加趣味、减平庸随便聊聊的图片

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可以让学生从探究中学有所获而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点燃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成就。课堂上的趣味要“趣”在教师的语言,“趣”在教学的形式。

张静老师的个人风格是比较“冷静”,前两次磨课,老师们都指出张老师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主要是因为老师本身比较“平淡”,无论是评价学生还是朗读古诗,张老师用的基本上是同一个语调,评价语较为单一,这堂课设计的“读、看、想、诵”四个学习古诗的小妙招中“读”和“诵”都没有体现古诗的韵律美,学生也就缺乏诵读古诗的热情。在“读”的形式上也可以增加趣味性,可以师生配合,老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拍手打节奏读……在第四次磨课后,张老师提出带上动作唱古诗得到了周青老师的肯定,因为这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简单、易落实还有趣。其中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有讲故事、有吟诵,内容丰富,《池上》这首诗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本身就是一幅小娃偷采白莲后暴露踪迹的有趣画面,诗人也正是看到孩子调皮、天真的行为抒发内心的愉悦之情,老师不必刻意去带着学生理解“踪迹、浮萍”等词语,逐字逐句理解诗意,用语言制造出神秘感,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去解开“诗中有娃,图中无娃”的谜题,古诗的大意也就明了了。

二、加灵动,减刻板

课堂上的“灵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突发情况或者听到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时的随机应变,是一种教学智慧。比如,课堂上突然停电,同学们一片哗然;教室里飞进一只蜜蜂,有个学生害怕得大叫;教师提问后,学生们低头不语或答得不着边际……每一堂课,教师都可能会遇到突发情况,此时教师的“灵动”便尤为重要。在张静老师前两次的磨课中,课堂上就容易出现老师不停地问,多个学生进行回答,可就是没有答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一紧张就会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时间被消耗,教学目标也没有完成。当我们发现学生的回答偏离重点时,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握好大方向,不必刻板地走完每一个流程,老师可以自然地进行小结后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课后再及时反思这个环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

三、加提炼,减统收

每一次的磨课后,教研组的老师们都会积极讨论,提出各种教学建议,但是在众多好的方法中,取长补短、提炼改进是一种能力,不可照单全收。比如诵读的方法有很多,有老师提出可以用“平长仄短”的方法教学生吟诵古诗,第一堂课张老师的古诗吟诵没有读出韵律美,课后她下了功夫去练习,但第二堂课的吟诵环节效果依然不佳,学生只是惯性地跟着读了古诗,周青老师在听完课后一语道破:“有多少想法是你自己的呢?”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习惯和风格,对于其他老师驾轻就熟的吟诵在张老师这里行不通,最后将吟诵改为唱古诗,张老师用快乐的音乐和动作带着孩子们唱起来,孩子们唱得开心,背诵古诗也水到渠成。

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讲故事环节,本意是想让学生们了解白居易创作《池上》这首古诗的故事背景,但是张老师借助了一组漫画来讲述故事,周青老师提出漫画的风格与古诗的画风不太搭,画面比较诙谐,书中的插图是意境优美,可能张老师认为这个资源挺有趣,可以吸引学生,所以舍不得删去,在第四次磨课后,周青老师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并查阅了资料为张老师提供了一则关于古诗写作背景的介绍,由张老师口述,出示书中原有的插图,其实这才真正落实了“看”图“想”画面的古诗学习方法,减少教师的“灌输”,增加学生想象的机会,展示课上,学生们想象看到了花开的样子,听到了鱼儿摇尾巴的声音,闻到了花香……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方法的多样性,思维的多向性使得语文教学拥有了无限的可能。路漫漫,学而不止研而不息,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