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硐拾遗(二)

响硐,川陕界边的一自然集镇,川陕人称响洞子,为啥叫洞子?是因为此地下街南有一关帝庙,庙下有一百姓叫作“悬洞”的…

响硐,川陕界边的一自然集镇,川陕人称响洞子,为啥叫洞子?是因为此地下街南有一关帝庙,庙下有一百姓叫作“悬洞”的地下石洞,不知何故,洞内发出声响,如同锣鼓之声,此洞深不可测,好奇者用石探之,滚石之声几分钟仍发出“忽隆”之声,关帝庙街也是石阶梯上下,走此段人若脚踏也发出空洞之响,传说响硐之地名由此而來,有人说此洞是宝洞,“巴国”时一巴国将军所部在此路过,但不知何故在此消失,此部是巴国护“宝”一部,洞中金银财宝无数。又说此洞内有金蚂蟥无数,如蚂蟥出现,这响硐必陷大海。一道人路过此处,献良策此处必敲击声响,阻吓蚂蟥,故而才成打铁一条街。又说在洞口上建关帝庙镇此怪物,故而才有此关帝庙。如今响硐街侧一小河地名仍叫蚂蟥沟。

随便聊聊的图片

响硐街另有一说,说从街后山炮台梁往下看,响硐往活像一只“千脚虫”(蜈蚣)爬在这石体之上,传说这“蜈蚣精”想下洞食“金蚂蟥”,如两虫见面,此地天翻地覆沉入大海,但蜈蚣生性怕有声响,又惧硫磺烟味,而此处有铁矿、煤矿,正好铸铁打铁,而煤中硫磺烟火,打铁叮当之声正好压二虫之害,而打铁又养活了百户生灵,两全其美,才有这百家炉火的打铁街。

 

 

为掘此宝,王三春在民国十八年曾在响硐这洞内探宝,几十人作桐油火把,几十人举火下洞前行,因烟太大,洞内岔洞太多太险故而止步,但此故事属实。

 

其实,盐场街市早于响硐,据县志述,明朝成化年起川人王刚起义,入境本县盐場关(秋坡梁)起,(1465-1487年)到明正德四年(1509年)四川苍溪鄢本恕、营山蓝廷瑞、廖惠等十万人起义,经盐场关入陕转战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官兵夾击下鄢蓝遇难,余部活动于陕川鄂三省边境,八年后又转大巴山,在明军追击下离陕,由于阻敌,明嘉靖年间(1523-1565年)设固县坝大使,嘉靖年后撤,为防御在盐场设巡检司,驻射弓台。至清嘉庆年(1803年)为征盐税,移长滩姚家坝(赤南)两年,清嘉庆十年(1805年)改移渔渡坝。由于巡检司移出,盐场街市又遭水毁,四处无市交易困难,官方择地另设,在响硐子处说土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來”的荔枝古道到底走何处有两条路之说,一说是从长安到广州、南宁,推理是只有粵南那时才产荔枝,但那时此道交通最近也有几千里,而且江河湖泊大山所阻,人马车船再快日夜兼程也需二十天,南北气温差水果早已溃烂,而贵妃是涪陵人,涪陵也产荔枝,从涪陵到长安只千里,虽隔秦岭巴山,但“马不可歇”用竹筒装保鲜,贵妃生性爱好故乡之味,经考古荔枝道是子午道,子午道从长安经沣浴口进秦岭走宁陕、石泉、西乡子午到镇巴,走渔渡到盐场,入川走万源长石,竹峪到通江洪口返折万源鹰背到宣汉,开江到开县到涪陵忠县。沿途仍留不少古道关隘,官栈石刻,初荔枝道兴于唐,后荒废,后又兴于明清,不管怎走,从渔渡到盐场都路过响硐,初虽无市但也有栈房,清嘉庆兴市后,官道才走铁匠垭,盐场关(秋坡梁)才弃,走铁匠垭到梨树溪到官渡湾到太平(万源)才形成大道。此大道形成,响硐街才是通川必经之路,如今的国道210就是沿荔枝(子午)道而建。

 

从此响硐设乡、保,盐场除设保(村)机构外,政治中心、集市随之全迁响硐,响硐由于集全国移民之栋材汇集,人杰地灵,几百年烟火商贸艺工兴盛,这其中有不少故事,这些人与故事与本人的交集,待我慢慢写于你。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