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高致

略阳西境,嘉陵江曲折盘旋,如一条巨龙在连绵巍峨的秦岭群峰间浩荡流过。在古明水县所在的徐家坪地界,因为山形揖让,…

略阳西境,嘉陵江曲折盘旋,如一条巨龙在连绵巍峨的秦岭群峰间浩荡流过。在古明水县所在的徐家坪地界,因为山形揖让,土地平旷,江水好像怀抱着沉重的珍宝,或者十分留恋这块明媚的山野一般,逐渐变得开阔,悠缓。当你站在横跨江面的大桥上,眺望烟树婆娑的明水坝庄村,仿佛看见六百年前的高氏先祖,带着他的五个儿子,从四川境内出发,经过了长途跋涉,刚刚来到这块蛮荒的野地(明水坝村虽然曾为县治所在,但她也经历了战乱和平、繁华荒凉的交替演进,当时已经成为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他看到这地方背山临水,植被丰茂,山势地形奇特,河边的沙土地与山上的黄土地,完全符合人们对安居乐业这一理想的期许,便停下了疲惫的脚步,将大家安顿下来,开始垦荒种粮,修房造屋。
现在是癸卯年仲春,明水坝、坛子湾的杨柳已经发芽吐翠,沟渠、地边的桃李杏树,也捧出大朵小朵的各色花儿,将这一带山野装扮得鲜嫩,妩媚,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又一次来到了这块历久弥新的山乡古村。然而,对于居住于此的人来说,在滔滔滚滚、不疾不徐的时间之流里,已经蕴藉着太多的历史与记忆。六百多年里,二十多代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生活,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命运之后,成为了血脉传承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沉入大地的怀抱。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与人格,如同层叠堆垒的黄土层一样逐渐加厚,形成了被我们称为文明或者传统的东西,沉淀于后代的基因里,流淌在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域的标志。
在大家为八十三岁老人高照智送别的时候,我们又深刻而全面地感受到了这种东西的具体形态。作为高氏第二十代族人,他身上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族群的文化特点,即其家训“耕读传家,孝善为先,施恩助人,俭以修身,敬业奉献”,以及谦逊、隐忍、淡泊、雅致的人格特征。当我们走进绿树掩映、整洁安静的坛子湾,内心便隐隐升起一种宁谧与安详。那由黄土、原木、青瓦构筑而成的民居,悬挂着“耕读传家”匾额的门庭,雕镂着各类吉祥图案的窗户,无不诠释着一种古典而温馨的生活愿景。有人告诉我,这路边、房前、屋后的各类果树与花草,都是出自高照智老人之手。在他的一生中,植树,栽花,美化环境,让“后人乘凉”,可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与其说是在履行责任,不如说是一种雅好。
在高照智的身上,“本色”一词,显得尤为重要,他生命之初的那些年,接受的是怎样的熏陶和教育;作为高氏家族一份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视听与习惯,他都原原本本地遵从、延续了一生,从未有过浮夸、浮躁与浮动。高照智是国家干部,曾经在略阳的银行、乡镇和县委、县政协所属不同部门的十多个岗位上,担任过领导职务。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博学,睿智,既真诚为民又平易近人,因此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对于略阳区域农业、交通与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过智慧与心血,做出过许多可敬的贡献。但是,不论是在同事面前,还是与群众在一起,他始终保持农家本色,自觉形成了淳朴、务实、清正的基层领导干部形象,以至于退休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对他念念不忘,津津乐道。
他的妻子裴莲英,出生于明水坝以西二十公里处、我的家乡药木院,算是我的本家姑姑。他们于1965年结婚之后,由于高家强调兄弟团结敦睦,所以并未分家,高照智在外工作,一个人的微薄薪金,并不能养活全家,除大哥、大嫂负责劳动外,她既要承担家务,又要照顾老人、抚育孩子,甚至为此放弃了到铁路系统工作的机会。他深知妻子为家庭作出的牺牲与奉献,每到周末,便千方百计赶回老家,像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一样,上坡下地,种收锄耘。因此,他其实没有休息时间,在他做乡长、书记的那些年里,他同时是一个称职的农民。每次回家,他总也不会忘记给老人买一饼水烟,给孩子买几颗糖果,给妻子带回一点布票和零钱。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他自己省吃俭用,却坚守了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最温厚、可爱的本分,让整个家庭因为他,显得和谐而温暖。
高照智老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的善良与温厚。应该说,大多数人都具备善良的天性,但是真正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却很少。而且,一个人在富裕、阔绰的时候,做一点善事是容易的,难就难在,在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时,仍然愿意接济、资助别人,而不会有丝毫犹豫和退缩。高照智老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正在于此。在乡人的记忆里,他虽然是国家干部,但是家庭人口众多,经济上并不宽裕,特别是在那大家都拮据、艰难的年月里。但是,人们有了过不去的坎,万般无奈之下,最终仍然会来到他的家里。情况往往是,即使委屈自己与家人,他也会先帮别人渡过难关。甚至有时候,刚刚将工资领到手还没有焐热,看到乡邻一筹莫展的样子,便全数借给人家,自己的父母、孩子反而失去了生活保障。他借出去钱物,从来不会催要、讨还,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借就是舍,就是给。
他心灵手巧又细致耐心,擅长制作各种器具,还可以用竹篾、荆条、高粱杆等编制背篓、匴子、扫把等物件,他做下的家具美观、趁手、耐用,就算是简单一个锄把,他也会精挑细选最好的木料,将把手打磨得光滑、细腻、舒适。村人们都对他的手艺赞赏有加,以至于人们短少了镢锄镰刀,甚至锅瓦瓢盆,都会来他家里借取。而借出去的东西,比如蒸面皮的铁锅,又会不断转手,谁家需用就传递过去。有时候,一件家具借出去,到自己用时,竟不知道传到了哪家。可以说,他既是国家干部,又是一个传统农村艺人,他将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具体、细小的创造、制作上,这些事物看起来微不足道,却体现着一个农家子弟的聪慧、质朴与勤劳。他并不铺张浪费,一床褥子、一件衣服,就有可能陪伴他大半生的岁月。他制作的器具家什,也磨损得细微而缓慢,好像要与这个人、这个家庭、这个世界长相厮守一样,逐渐浸透了时光的味道与人们的体温。
人群如同草木,一茬又一茬出生,成长,繁华之后便是消泯,但作为总体的人类,却因为文化传承的缘故,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传统中的家族也是如此。明水坝高氏自从定居略阳以来,以农为本,但并没放弃文化,更未轻视教育,而是秉持着晴耕雨读、悬犁挂角的古训和习惯,教导年轻人勤习文化,增长才干,抢抓机遇走出去,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因此,明清已降的六百多年里,略阳高氏先后涌现出了鸿禄寺班高登弟、光禄寺少卿高操、仁智将军高文运、定远将军高万章、邻水知县高泰云、咸阳儒学正堂高杰、安塞训导高琰、乙西拔贡高景星、洋县县长高佩芝等文武先贤。明水坝高氏第十二代高世熙为乾隆进士,学富五车,仗义疏财,曾主持为始祖建碑立传;第十五代高饬,也曾率众为大祖、三祖、四祖立碑,他倡导尊师重教,教书育人,门徒中皆为当世名流。
高照智作为第二十代子弟,恪守家训,不辍不忘。20世纪50年代,他在略阳中学期间,就勤苦好学,表现优秀,作为“五好学生”与学生领袖,成为校园里的佼佼者。在后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他在文化方面的积淀,除过过硬的综合文化素养外,突出体现在他的写作才能和书法水平上。在五十多年的岁月中,他热心发挥自身特长,为群众和乡邻无偿服务,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尊重。人们还记得,他经常利用雨天和晚上给乡亲们理发,特别是每年腊月,他会为全村父老义务理发,扫除一年来沾染的尘埃,让大家度过一个轻松、和美的春节。同时,他还利用节假日为大家书写婚联、撰写碑文,尽心竭力为群众服务。每年除夕这天,他都会自备笔墨纸砚,义务为村民书写春联,经常一写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别人家已经吃完年夜饭,开始进行夜间活动,他还在为等候着的乡亲们写春联。写春联既是艺术活,更是体力活,站着写一会儿,便腰酸背疼、难以支撑,但是他有求必应,从未拒绝,或者表现出为难的神色。
他不但身体力行着良善、谦逊、孝悌、忠信这些价值理念,也关注整个家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发展。退休以后,他致力于高氏家族历史的挖掘与整理。在他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成立了高门户族理事会,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护卫祖坟,牵头修编族谱,传承家风家训,言传身教晓喻儿孙,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惠利社会人民。高照智是一个平凡、淡泊的老人,他一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却恪守本分,不失本色,他的所做所为,细小而又繁多,体现出了一个农家子弟的聪明、善良与勤劳。所谓聚沙成塔、积涓成湖,他用一生的付出与努力,证明了一种优秀的家族传统与乡村文明,对于世道人心的浸染与滋育,所能成就的坚实、傲岸而高远的人格。我们时代并不缺不可一世、好高骛远与战天斗地的人,缺的恰恰是这种用一生时间践行初心,用无数细小义举、碎屑给予,向世界表达完全的关爱与善意的人。这是社会得以和谐并良性发展的重要根基。
随便聊聊的图片
家族文化,重点在于普及,核心在于坚守,关键在于传承。高照智用一生言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培养了四个儿子,我所熟识的高正武与高正瑞,都继承了乃父身上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于文化学习的重视。高正武从县政府办到白雀寺、金家河再到县编办,走到哪里,就把重视文化的理念传播到哪里,他发掘当地民俗与氐羌文化资源,打造书画农家与地域文化品牌,推动全社会关注、支持文化发展,所做的事情,改变了当地群众的文化格局与精神面貌。作为一个基层党政领导,他坚持写日记三十六年,家庭藏书逾万卷,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不得不令人感喟与赞叹。高正瑞虽然在法院工作,但是每次到我上班的附近开会,必会打电话询问近期可有新的书刊,好带回去阅读学习。他们都上有老下有小,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读书学习,必不是兴趣与爱好可以解释的事情。
在坛子湾梁顶上,被称为“九朴十八坎”的地方,那五棵高大、繁茂的黄连木树,头顶日月星辰,沐浴风霜雨雪,俯瞰人世变迁,经历寒来暑往,已经度过了一千多年漫漶岁月,并且还将挺立在那儿,见证高氏家族的变化与发展。树下的一方石碑上,由著名书法家闫重林书写、笔力雄健遒劲的“高标清云”四个大字,让慕名而来的人们,感受到一种温热而厚重的情怀,正在统摄着坛子湾、明水坝与整个高氏族人,让他们成为有所敬畏、有所执守、有所作为的一群人。当前,在乡村文化振兴与伦理重建的时代课题下,以高照智为代表的略阳高氏一族,以传统为担当,体现出了他们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不管是站在梁顶上,还是走在村道里,甚或坐在庭院中,呼吸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穆穆清风。此刻,它正拂过春天的嘉陵江畔,将坚实如大地、飘动如云翳的文化之魂,吹送到大地的远方。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