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10后”“20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乡下,我们年少,所接触的长辈,多属“10后”“20后”——他们生于1910至1929年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乡下,我们年少,所接触的长辈,多属“10后”“20后”——他们生于1910至1929年间,经历过新、旧两种社会。这是经历过大悲大苦,且特别能吃苦,特别坚韧不拔的一个群体。

勉县人、“20后”刘彩凤(1920—1941)烈士,是这个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她1935年夏入省立汉中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上学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文艺宣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女师支部宣传委员。由于她的活动受到特务的紧盯与监视,党组织送她到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她任边区政府秘书。1940年春,党组织派她回汉中,开展党的工作。1941年4月4日,她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刘彩凤烈士生命短暂,但她的英名和业绩不朽。在今定军山陵园,刘彩凤之墓常引来祭奠者,以表达对她的缅怀之情。

随便聊聊的图片

“10后”杜瑜华(1914—2004),南郑高台人。他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曾在杨虎城部队从事兵运工作,后参加抗战。1949年,他任解放军第19兵团63军189师师长;1951年任志愿军第63军参谋长。曾职至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

镇巴简池人符先辉(1918—1998)少将,他1932年参加红军,后参加长征。1949年解放汉中时,符先辉任解放军第19军55师师长。他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再后,职至解放军“二炮”副司令员、顾问。1961年,他晋升为少将。

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汉中有若干名。我老家段家坝村张全福,就是一位献身抗美援朝战场的烈士,他的后代今仍生活在这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汉中籍志愿军烈士,《汉中市志》均载有他们的英名。

 

杨育才(1926—1999)值得一记。他,勉县杨家山人。解放前,被拉兵,在山西,他于1949年4月参加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杨育才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执行突袭南朝鲜军首都师“白虎团”团部的任务。杨育才他们仅用十几分钟就结束战斗,毙伤敌97人(包括机甲团团长),俘敌19人,为金城反击战取得胜利做出突出贡献。他回国后,职至副师长等职。他曾是党的九大、十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晚年,他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军先进离休干部等荣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曾参加杨育才的追悼会。

姚玉玺是狙击英雄。他生于1929年,在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中,一次阻击战,和9名战友一同坚守前沿阵地,与敌激战7昼夜。姚玉玺1人毙敌30多名,被记一等功。回国后,他被安排在甘肃省粮食厅工作,后他要求回到家乡,曾任留坝县鲜家坝公社庞家嘴大队党支部书记,后迁户到城固县(双溪)花庙大队,任党支部书记。晚年,他被安排在城固三合乡老年公寓居住。

 

“10后”邹有福(1919—1990)曾任南郑县水电局副局长。他,白马乡人,1953年入党。1952年,他带领群众,修建了汉中境内第1座水库——白兔岭水库。他还参与了强家湾水库的建设与管理,带领群众修建了众多的渠堰和小型水利工程。他获得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等荣誉,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马家才(1920—2009)是西乡杨河村(今属杨河镇)人。建国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历任杨河坝大队大队长、党支书,1969—1973年兼任中共汉中地委委员。马家才所在的支部创造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毛泽东阅后结予肯定,并作出批示:“一切的农村党支部都应当这样做。”马家才是汉中农民群体中有较高知名度的“老支书”。

 

小时候,我家近邻——当年那些户主,许多是“10后”“20后”。我家老房在五、七生产队队场西,队场长逾百米,宽近六十米,是晒粮之地。院场边,居住着众多农户。如,第5生产队王靖,第7生产队王炳喜,都曾在“文革”前后担任过所在生产队的队长。户主陈凤明、王潘、王志忠等,曾在村、乡或所在的生产队担任过干部。7队王志林(横娃)之父王明,养育两子两女,其子女的后代今散布于临近的挪步营、叶家沟、杨家庄等村。“00后”王元一家,1956年迁居南郑县大河坎。六七十年代,他每年都回老家看看,住几天。户主——“20后”王志成(1926—2004),解放前被拉兵,在山西参加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初,曾转业在北京工作,后返乡。他是一名革命伤残军人。高中同学仲武,他父亲王敬是一位远近有名的皮匠(鞋匠)。当年那些邻居,如户主李洪顺、封财、王靖、王贤、王万贵、王清、王永治、王松、王潘、王朴、王桐等,都属于“10后”或“20后”这个年龄段的,属长辈;王庆、王华、王勋、王志忠、王作林,这些叫兄长的也属“20后”。他们大多数的一生,从事过扛木头、拌拌桶、担麦梱、抬石头等重体力劳动,是土改、互助组、高级社、人民公社的见证者,多数还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到户”。他们病故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有的在前十几年。

七八十年代之交,一位“20后”兄长(与我家为近邻),凡逢星期日,他便上我家找我,讲述他的申诉材料,听出出主意。原来,他解放前和解放初曾教书,后因成分和所谓的历史问题,被解雇返乡劳动。后来,他最终落实退休待遇,使他的晚年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另两位长辈,属于“10后”,他们在五六十年代曾到南区(今新集一带)、杜寨等地任乡长,后返乡,改革开放初均落实了按工龄所发的“退职费”。

 

 

“10后”“20后”,除追述的那些英雄、模范人物外,多数人渐渐被人们遗忘;须说明的是,多数“10后”“20后”——他们平凡,他们如龚琳娜所唱的那首《忐忑》歌,无歌词,但跌宕起伏的人生,照样精彩。他们平凡,历史无记载,就像无歌词的《忐忑》歌,但奋斗的脚步,如《忐忑》之歌,不断掀起高潮,有的七八十岁依然在劳作、在奉献。他们普遍缺少文化,但不少都把自己的家经营得人丁兴旺,子女奋发向上,有的很出类拔萃。他们终生的勤劳,那鼓舞人心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陶冶了后代,也影响了周围人。追求向上向善,且不停歇地奋斗、克难而进!——这,平凡中闪耀着煜煜的荣光。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