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纺车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前几天,我去了母亲的老屋,那里依然保留着我童年的许多印记。 环…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前几天,我去了母亲的老屋,那里依然保留着我童年的许多印记。随便聊聊的图片

环视老屋,蓦地,我发现了母亲使用过多年的纺车。这辆纺车浸透着她老人家的青春年华和为这个家付出的艰辛,这辆久违的纺车经过时间的沉淀,呈现出深沉的暗色。它静静地摆放在屋角,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辛勤与坚韧。

我的童年时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家庭生计主要依赖种地和手工艺,纺车是家庭纺织的主要工具。通过纺车,可以把棉絮纺成线,再织成布料,一方面满足家庭自身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易获取额外收入。

村子里各家的生活都与纺车息息相关,而最让我难忘的是母亲的纺车,它是一首甜美的歌谣,唤起了我心灵深处的情感。

 

 

我很小很小就陪母亲纺线,懵懵懂懂地记得四岁那年冬天,我跟父母睡在东屋里,母亲在屋地上纺棉,我在炕上玩。我家东屋的房子是用典型的土坯墙构建的,简单而质朴,屋内几乎没有装饰品,墙上挂着一盏煤油灯。母亲坐在纺车前,借着昏黄的灯光熟练地将锭子从右手换到左手,在锭子轴上涂抹些大麻籽油,再从左手换到右手,然后将锭子安在纺车上操作。纺车“嗡嗡”作响,线砣随着锭子旋转,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其实,纺车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木质框架和一根长长的纺纱棒组成,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对我来说却蕴含着母亲无数的故事和努力。

我家东屋室内垒有半堵墙,分隔成了南北两个小屋,墙壁上垒着一个个小台台,是用来放置各类物品的。我想,它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壁柜吧。每天晚上,我就守着母亲在壁柜前纺线。不知不觉地就打起盹来,我拽着母亲的手,不让她纺线了,让她陪我一起睡觉。母亲被迫停止了纺线,把灯吹灭和我一起睡了。可是,当我睡醒一觉的时候,发现她仍坐在屋地上纺线。墙上挂着的煤油灯泛着微弱的光,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来回地晃动,我感觉母亲是为了先哄我睡着而故意假睡的。

那时,纺线、织布一般都是在闲暇的冬季,在我的家庭里,姊妹六个,属我最小,大姐出嫁早,家庭生活主要围绕母亲纺线、二姐织布展开,其余三个姐姐上学读书。父亲担任生产队队长,在队里管事多,所以,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二姐和母亲身上。

母亲和二姐通过纺线和织布赚取额外的收入,她们的努力不仅为家庭带来了财政支持,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们家的炕单、褥单、被褥,以及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她们劳动的结晶。正因为她们的辛苦才为我们姐妹几个提供了上学的帮助。

我入学后,每天晚上和母亲共享一盏油灯:我坐在炕沿上,垫着箱面写作业(靠着东屋后山有两个箱摞在一起),她坐在地上纺线。当我写完作业时,我想让母亲和我一起睡,但她始终不肯。我看到她左手持着用弹好的棉花团搓成的棉棒,右手转动纺车,一圈又一圈,一根根细长的纱线便从她的指尖滑落,最终汇聚成一个两头尖肚儿大白白胖胖的线穗子。

那些年,我一直陪着母亲纺线,她的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放学回家,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母亲坐在纺车前熟练地抽丝、绕线。母亲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她对我们的爱如同那辆纺车不断付出,从未有过怨言。

让我和姐姐们惊喜的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炕上摆放着叠好的花花洋布料,展开一看,好大一块布,这布料色彩斑斓,花纹精致,让人惊叹不已。我问:“妈妈,买这些干啥?”母亲笑着说:“给你们姐妹们做衬衫。”我听了一蹦老高,甭提多开心了,飞快地跑去告诉姐姐们。

这是母亲用卖线子的钱购买的布料。母亲找人给我们裁好了衣服,然后让二姐给我们缝纫。我们穿上漂亮的衬衫后,好像跟过年似的,心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物质的温暖,更是心灵的温暖。她让我感受到母亲的爱和付出。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物质再简单,只要有爱和关怀,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如今这辆纺车已被快速发展的经济车轮所取代,然而,它的出现和母亲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将永远烙在我们心中。看到它,就让我想起她老人家的峥嵘岁月,想起了她博大无私的爱;看到它,就想起那贫瘠的日子,苦涩的岁月;看到它,就想起我与母亲在煤油灯下共度的时光;看到它,就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珍贵的瞬间。它始终是我奋发向上,努力前进的力量源泉,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