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人是一切的尺度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往往一面正,一面负;一面得 ,一面失。一所从起始年级逐年递增的学校也是如此。 建校第…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往往一面正,一面负;一面得 ,一面失。一所从起始年级逐年递增的学校也是如此。

随便聊聊的图片

建校第一年,只有一个年级,第二年两个,第三年三个……六年的时间,成为一所1-6年级完备的小学。

 

这样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学校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将每个年级的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孩子们也能得到更多关注、享受更多资源;弊端是,随着年级的增加,每一年学校都会有新老师加入,学校需要通过扎实、高效的培训,让大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认同学校文化,理解学校课程,真正成为一股力量让教师队伍更强大。

 

所幸,南明教育素来就将教师成长放在首位,具有优秀的培训教师的能力和资源。所以,一位新老师(不只指“新毕业的老师”,亦指“新加入全人之美课程校”的老师),可能会在短短一年内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能在某一方面(班级管理、课程等)小有成效。

 

这些年,我在自己走过的几所南明旗下校,确实见过很多这样的老师。某种意义上,他们用一两年的时间,超越我入职前十年所获得的成长。

 

01

 

看到今年分配的新教师名单时,我在厦门。八月一日。

 

周书记把名单发到校委会群里,开校长说:“看见新生力量总让人激动!”

 

是的,我也因这股新的力量而激动。但是,很快我就冷静下来,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些。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们将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带着自己所有的过往向朗星小学汇聚而来,他们会给朗星带来什么?更重要的是,朗星能够给予他们什么?

 

入职前培训是必须的。

 

在他们被正式分配到某所学校之前,经开区教文体局已经对今年所有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了几天培训。学校的培训就要更有针对性,比如学校文化和课程。

 

而且集中培训的时间不能太长,连日的现场培训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那就两天吧。学校文化、专业发展、新教师成长案例、道德教育、纪律管理、儿童课程的理念和执行……

 

主题定下来,就寻找相关资源和合适的人,做前期准备工作。

 

02

 

8月10日汇聚,11日正式开始培训。

 

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愿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三风一训……一个个一条条讲开去,这些话语不是飘在空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的朝向。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自信自豪地说:“每一天,每一间教室里每一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切!”但它们永远像一盏盏指引着我们的灯塔,让我们可以无限接近于它们。

 

除视频讲座外,有两个小时时间,我带着老师们读了8篇长长短短的文章。几位老师说,非常感谢学校能以这样的方式带着自己读书,比自己独自去读的效果要好很多。

 

培训的第一天下午,莎莎老师说,她感觉全人之美课程更关注“人”,注重人的发展和成长。听到她的话我是又佩服又欣慰——这提炼总结能力太强了!一句话直指课程的核心!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文化和我们所讲述的课程没有违背设计者的初衷。

 

在这两天的培训里,还有几位学校老师参与。她们讲述自己的成长、分享自己的经验,或给新伙伴讲课程理念和实践。她们有的只有一年工作经验,但每一位老师的分享都真实、真诚,给大家以启发。

 

对于她们来说,这次任务的承担不只是给新同伴以帮助,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这也正是我没有邀请大咖,而是希望她们来分享的原因。

 

03

 

今天上午,手机响起了几声提示,是新教师队伍中的一位帅小伙儿发来的。

 

他在读我的《一个校长的絮絮叨叨》,先发了一张图片给我——

 

又说:

原校长,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是啥意思

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

麻烦原校长给我解解惑

 

昨天培训刚结束,他今天还在学习,我首先给他大大的赞!

 

然后找到原文,截图给他——

 

之后开始敲字回复:

 

“概括”其实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的具体的知识,即概念、定理等等。如果没有充分的、具体的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就可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灌输式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理科,如科学、化学,包括数学,老师只是“纸上谈兵”地给学生讲了某个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去记住,去应用,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缺乏“具体事物”,就只能死记硬背。

 

但是如果学生是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实验)这种“具体事物”来推理出这个知识和概念,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在研究真理、发现真理,他对这个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就是说“概括(知识)”是隐含于“具体事物”中的,这就是它们的依存关系。

 

以咱们一年级的数学为例。我们主张玩游戏学数学,即使是简单的加减法,也要让孩子通过动手摆小棒、跳格子等身体游戏来体验数字的加减,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关于加减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几加几等于几。

 

在我回复的同时,他也在理解原文,并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我:

 

老师,我刚读完,想了想有一点理解。

我在教学中,应该用具体事物搭配教师具体准确的语言,让学生们体验到真实的情况。比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形,让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触摸长方体,老师这时教给同学们长方体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可以将知识具体化。

 

看,这就是领悟力!

 

我肯定了他的理解,又继续补充:

 

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第一套大纲和第二套大纲。第二套大纲指的是孩子们要掌握的精确的知识,第一套大纲是有助于孩子理解这个知识的相关的材料。比如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他更理解“涨潮”、“落潮”,因为他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而没有去过海边的孩子学习这两个词语,就需要通过具体的图片和动画来理解。所有学科都是这样,孩子的生活体验越丰富,越能够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基于理解的学习也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嗯嗯,我明白啦!”最后他说。

 

放下鼠标,我脑子里就冒出了一句话:“学校里,人是一切的尺度。”并想以此为题,写一写这两天新教师培训前前后后的事情。

 

04

 

昨晚的朋友圈儿里,有一篇文章被转了好几次,题目叫《不要让形式主义榨干乡村教师的最后一点热忱》。我被其中的一句话触动:“真正来说,单纯的教育、教孩子是很快乐的事,但现在很难实现这一点。因为老师们每年每学期要做大量‘无用功’,用来迎接各种检查”。

 

反观我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我感觉整个郑州经开区的教育是比较务实的,也正因此,这一年来,我觉得全人之美课程在朗星小学能够继续深入下去,我愿意担着此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人”成为这所学校最大的尺度——发展教师、培养教师,通过他们发展学生、培养学生,最终实现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成长。

 

此谓初心。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