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发人物画里落叶心声

时入中秋,我有机缘收藏得朱松发先生一幅人物画。画面上一老者骑头毛驴要离家出走,一位愁眉不展的妇人垂手默立一旁。…

时入中秋,我有机缘收藏得朱松发先生一幅人物画。画面上一老者骑头毛驴要离家出走,一位愁眉不展的妇人垂手默立一旁。毛驴很精神,老头太倔犟,妇人好无奈。各自神情毕现,交错辉映,又妙趣横生,寓意深刻。

这幅画只有朱松发先生印章,没有题款与署名,很多人不以为然。加之人们通常只知朱松发先生是当代山水画大家,怎么会有人物画呢?机缘就这么巧合,我与朱老笔下人物相逢于这个金秋时节。

随便聊聊的图片
其实,朱松发先生除了在当代山水画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画坛大将,还是了不起的人物画画家。他在艺术院校执掌过国画系教学,人物、山水画是必修课。他故乡怀宁乡下老屋中堂就挂他画的《毛主席在马钢》油画。1977年8月3日早晨,他重病卧床的父亲朱为玉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一则消息:在庆祝建军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怀念前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今天的《人民日报》第四版上,再次重发了叶挺1942年被囚禁在重庆渣滓洞作的白话诗《囚歌》,选发了画家朱松发的中国画《囚歌》。画面上反映的是叶挺在狱中愤而题写“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朱为玉曾带石匠们在黄山立马峰刻下巨幅摩崖石刻“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老人听过广播后,托人找来这天刊有儿子朱松发画《囚歌》的《人民日报》,帖在床边墙壁上。老石匠病痛难忍时抬头看看儿子发表的这幅画,便是最好的止痛药。

我曾开车带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鲍加先生夫妇去参观朱松发的“松风堂”,还一起到巢湖中庙观光。两位老邻居回忆1976年在户外搭防震棚时,两家没有材料,只好将各自的油画拿出来当顶棚,勉强凑成防震棚,两家孩子夜里睡进去。那些油画画的都是人物,日晒雨淋都坏了。

记得那天,岁长的鲍加反复交代朱松发说:“趁你能画得动时,多创作些大画。”弹指间,两位杰出的画家先后离世两三年了。

朱松发从高校执教,调到省博物馆十年间,人物画的也多,接触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绘画资料,研读历史书籍。或许正是这段时光对历史的研磨,他悟出人生最好的状态:在取舍之间作决断,执黑守白。调到省书画院后,他将创作重心转移到山水画与梅花上来,与人物画渐行渐远了。我与他讨论这样的取舍时,他笑言,“挥手从此去,别了美人,进山入水苦修行。”

饱读诗书的朱松发年过半百后,固然明白:人生光阴就那么多,该舍弃的,必须舍啊!只是,他对自己曾经用情用心创作的人物画,终还有恋恋不舍之情义。

图片​朱松发在巢湖雨中写生,夫人撑伞
有一年立秋了,连下了几场秋雨,我去看朱松发先生。他茶几那方墙上挂着一幅人物画《落叶动秋声》,这幅原本不大的人物画,周边却写满的不同时期的题款。

叶子知秋而落,而树下匆匆过客,能有几人读懂这飘零的落叶呢?

这幅人物画创作于三十年前的深秋,一片相思林间,走来一位肩披风衣的弱女子。秋风可能让她受了凉,稍有倦容,可依然掩饰不住她的妩媚。几片树叶无声飘落,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望着前方,是在回味有情人远去的离别之伤,还是期盼他如初次约会那样突然出现在面前……

朱松发先生平常的语调里给我讲述这幅画的前后今生:十年前秋去冬来的那个晚上,一位不速之客捧着一幅《落叶动秋声》画来怀宁斋里求证。这位收藏家在民间收到这幅人物画,署名“朱松发”,他不太相信朱松发人物画也画得好。朱松发端详着画中弱女,良久才说:“是我二十年前画的,那时我正青春!”说完,拿毛笔在画上题款:“此余旧作,算来已20年矣。落叶动秋声,而时间的脚步确实无声。真乃:百年弹指,天涯寸步”。他意犹未尽,再题:“岁在2007年大雪前一日 朱松发再题于怀宁斋灯下。”藏家兴冲冲走了,画家心头一根弦被拨动了。

是夜,大雪,一地的落叶被覆盖,冰清玉洁的世界!

几年后,朱松发再次看到这此幅《落叶动秋声》画时,大约他的大山水画越来越阳刚,心海里已没有缝隙存储“柔情蜜意”,再见到这弱弱美人时,情不能自己。他对年轻时看过的齐白石那方“天涯亭过客”印有了更深的感悟。其实,人生匆匆,不经意间秋叶又落,这幅画上的美人风采依旧,而时光却早已给画家增添了三十道年轮。朱松发又在画上题款:“又是十年过去,此作问世二十年初见曾题云:百年弹指,天涯寸步。再见此佳人又是十年,三十春秋,佳人依旧,落叶秋声岂奈我何!”画家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窗外的风景虽多,很多时候也只是看看尔。春秋转瞬间,佳人依旧在,落叶与秋声自有归途,万般无奈的,可能是作画人了!

秋风渐紧,年岁渐高,朱松发流露出少有的“软弱”,请求收藏家将此画给自己留下,另画新作相赠。我当时跟他开玩笑说:“你留下的看似是幅画,其实,你想留住一份年轻时候的美好记忆。亦或正因为有过曾经的那份美好作基石,你才有力量攀登高峰。”

我后来写一篇题为《朱松发:谁懂落叶心声?》公开发表了,朱老读后约我去他家聊天,悄悄问我:“我的心思怎么就被你猜透?”光阴易逝,青山永在。美人不老,松发岂敢老!

今又逢秋, 我得以收藏到朱松发先生这幅人物画,这幅画应比《落叶动秋声》更晚一些,也许是他舍弃人物画最后之作。朱老决心舍弃过往熟悉的画作,专攻山水画与梅花画,并在画法上求变求新,不断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文化增量。这是个破茧成蝶的痛苦过程,非寻常的倔犟与义无反顾精神所能抵达的高境。

画面上两位人物与驴都是用没骨画法,寥寥几笔浓墨淡彩,神态逼真。骑驴老者,像是铆足了劲,连行囊也没有备,义无反顾骑驴出门,真的离别旧地,去他心心念念的远方探求。我们已不能再开轻佻的玩笑了,这哪里是赶赴一场期盼已久的诗会,亦或是去看一眼年轻时候思慕的姑娘。垂手默立的妇人显然是知书识礼之人,朝夕相伴老头这么多年,岂能不知晓他的心思?艺术之旅苦累交加,这把年纪怎受得了一路上的风狂雨骤?担心牵挂都写在脸上,气之气这毛驴也像老头一样倔犟,一驴一人怎敌它晚来风急啊。

男人至死是少年,《红楼梦》最后一回里有句话“人到中年,谁不想回头少年”。我们常说“画里有话”,朱松发先生这幅精妙的人物画准确地诠释了他在绘画创作道路拐点时的心境,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留在原点的“妇人”莫生气,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越来越清楚地告诉世人:朱松发舍弃人物画专攻山水与梅花画,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的文化增量,越来越多的人渐渐会明白:朱松发将是黄宾虹、赖少其之后,安徽绘画历史上又一座高峰,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杰出画家。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