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母的音乐审美品位再说“做减法”

《红楼梦》中,贾母的审美品位极高。 比如在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

《红楼梦》中,贾母的审美品位极高。

比如在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领着刘姥姥在园子里参观,来到潇湘馆,发现窗纱颜色旧了,就吩咐换上软烟罗的纱。随便聊聊的图片

如果你细读这一部分,你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黛玉的窗纱,只能用软烟罗的纱,其他的纱绝对不可以。

来到蘅芜苑时,贾母给宝钗素净成雪洞的房间给出了整改方案:在案头放上石头盆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三样东西;把床边的青纱帐换成水墨字画的白绫帐子。

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宝钗住处原有的风格,审美品味却提升了很多。

上边这些能体现贾母高雅审美的地方先不说,单说说贾母在音乐上的品味。

还是在40回中,曹雪芹写道:

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哪里听得见,这是咱们的那十来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笑道:“既是她们演习。何不叫她们进来演习。她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得近。”

“借着水音更好听”,这种雅致,谁能想到呢?

每看到此处,我总回想起大学时代住宿舍的经历。好像每栋宿舍楼都会有一两个水房歌手,他们一进水房,就忍不住唱起来,本来一般的歌声,到了水房这个地方,似乎就变得好听了许多。

也许,水是能给声音美颜的吧,若是,贾母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

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元宵节点戏,芳官的一出《寻梦》,葵官的一出《下书》,贾母吩咐只用胡琴和管萧合,笙笛一概不用。薛姨妈惊奇道:“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是这么解释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

贾母在音乐方面去繁就简,清雅脱俗,实是高雅。

在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贾母带着一群女眷中秋赏月: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这个品味就很不俗吧。其他音乐都不要,只留下远远的笛声,远远地传来,既不会抢了月色的风头,又能给视觉上的月色添上声音的翅膀,相得益彰,彼此都能为对方添彩,越发美不胜收。

这还不够,贾母还有更雅的想法:

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

……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

这清幽、雅致的笛声,虽然凄清,虽然预兆不祥,但真是美啊,表现出贾母极好的赏乐品味。

古代文人雅士很讲究留白,留白也可以理解为简约。贾母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鉴赏品位。

贾母在音乐上的审美品味,和王安石在《咏石榴花》中表现出的差不多:

咏石榴花

王安石

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红一点”指石榴花,在浓绿的背景上只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娇艳,石榴花美在珍贵上,它是一片浓绿中的一朵,却比千朵万朵更妖娆多姿,更鲜艳娇媚。这不就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审美吗?

也像郑板桥为自己书斋题写的对联中的审美: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三秋之树,瘦劲挺拔,没有细枝密叶,却尽显风骨。贾母在音乐上的审美,可不就是“删繁就简”吗?

要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