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路上,我们像两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从2017年开始支教,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回想刚开始支教那会儿,自己根本没想过会支教这么久。大学时期,错过…

从2017年开始支教,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回想刚开始支教那会儿,自己根本没想过会支教这么久。大学时期,错过了寒暑假的短期支教,便把目光锁定在了长期支教。只是因为有了更充足的时间,那便去做想做的事吧,人生应该更有价值。

随便聊聊的图片

 

问题1: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支教的?

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心里想去做支教——在一个相对较偏僻的地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读书——在自己身心获得宁静的同时,也有所价值。

在网上了解到侯长亮这个支教老师,曾经被评为广西“十大楷模”之一。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吧,于是,联系了他,来到了云南。因为自己非师范生,所以,支教之前,去了上海找工作,在“精锐教育”任中小语文老师,想着先历练历练自己,积累一些教学经验。

从繁华的魔都,到云南偏远的山村,与不同的孩子接触,同样的年级,他们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相差甚远。在上海的工作经历让我自己增长了些自信,而对于山村孩子的教育来说,我们所做的,是重要的基础;我们能做的,仍然需要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和山里的孩子一样,我也是农村出生的孩子,儿时童年的无忧无虑,让我在后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多了一份力量。从家乡开始,一路求学,不断认识自己,我也深知知识让一个人有更多选择的能力。

我爱乡村的质朴与良善,我希望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也有能感受到乡村的美,能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日益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问题2:你看起来多才多艺,在学校里什么都教,是文科生吗,还是艺术生?

读书时代,我一直是一名理科生。只是毕业之后,因为个人对文学的喜好,选择从事语文教学。至于艺术方面,也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大学之后,才有机会学起了乐器。支教这几年,真正开始学书法,学绘画。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教孩子们。

支教来到山里,我们除了主教语文、数学外,也不得不教一些其他的副科——这是乡村学校师资缺乏的必然。乡村学校里几乎不可能有专门的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或体育老师。“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很正常。

我并非多才多艺,是现实需要,加上自己确实有喜好,于是,我主动地选择了艺术。和孩子们一起练书法,一起画画,一起唱歌。我甚至需要去打破原先那个不敢在公众场合唱歌的自己。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我们是用心的。我们的学校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童年。

我们明白:孩子们既需要知识的灌溉,也需要艺术的熏陶,更需要身体的锻炼。一个优秀、有责任感的孩子不仅仅只是一个成绩好的孩子。

 

 

问题3:你们支教之余,都会做些什么?会感到枯燥吗?

不管是在编老师,还是非在编老师,老师的工作时间真的不仅仅在于课堂上那几十分钟。要想出好的教学效果,课后的工作量并不少。而我本来兴趣广泛,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时间根本不够用,怎么会感到枯燥呢?

每逢周末,我们时常会去学生家家访,同时,给学生义务辅导功课。这样的家访,通常在午饭后出发,到夜里才返回学校。乡村孩子的学习基础弱,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功夫,才能有所提升。

不像城里的孩子,有兴趣班或辅导班,山里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去参加任何课外学习。真实的现象是:乡村孩子少了一些学习的压力,同时,也少了些动力。我们在做的,就是轻轻地推着他们往前走,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新媒体时代,我们也开始拍短视频,分享我们的支教故事。这些小视频,多是在主课之外拍摄的。其实,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们花比较多的时间在语文和数学教学上。而大家能看到我们分享的那些视频,足以见出我们的课外时间都花在了哪里。

在山里,没有街可逛,没有物可购,没有电影可看,我把时间更多花在自我充实上。亮亮老师热爱上摄影和视频制作,我热爱书法、绘画和音乐。偶尔,也会放松自己,刷刷手机,或散散步。

问题4:有人问我,你支教这么久,都有些什么收获?

不说空话,对于一名老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日益优秀,懂得感恩。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有什么奢求呢?

就在上个教师节后的周末,两个我之前教过的男孩子回到学校,说是来看看雷老师。我听了,心里很是高兴,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就他们这几个,乒乓球打得不错,我拿出球拍,和他们打了几个回合。

其中的一个男孩子之前曾带手机来学校,被同学发现,告知老师后,我硬是气冲冲地没收了他的手机,想着要“杀鸡儆猴”,不顾他的苦苦恳求,让他回家通知家长来拿回手机。事后,我反省自己,确实有点气过头,说话的语气太强硬。现在看来,他并没有因这件事而记恨我,我的一时冲动和一番苦心,他都明了。

他们这个“山花班”,我教了两年的语文。我们第一次开始办班级周报,鼓励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真诚的文字;我们第一次举办了“六一文艺汇演”,男生女生都喜欢上了竹竿舞;我们第一次举行查字典大赛,培养每个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开展小组活动,创造了很多精致的橡皮泥作品;我们养蚕,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曾漫山遍野地去寻找桑叶。

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教会他们什么知识,教他们认书本上那些字,是除了我之外,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做的。如果一定要说自己做了些什么,那就是两个字——陪伴。

一年十二个月,除去假期要回家陪伴家人,我们有九个月都呆在支教的地方。课堂上,课堂外,学校里,山坡上,都曾留下我们的身影。我们陪伴着山里的孩子,孩子们也陪伴着我们。我们用老师的身份,参与了孩子们的童年。

如果一定要说对我自己而言,有什么收获,那就是教学之余,我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培养,我在进一步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问题5:你们在那么偏僻的地方支教,需要什么,我们捐一些物资过来?

我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山村孩子真的需要那么多物质捐赠吗?》亮亮老师在发了上百条视频后,渐渐涨粉,也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于是,便时常有人留言,说想捐衣服或其他物资过来。对此,我们总是一口回绝的。

乡村学校最缺什么?乡村学校最缺的就是老师,就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个人。每次听亮亮老师说起这句话,我羡慕他的自信,也钦佩他的勇气。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如此看重的人,在其岗位上,定不会敷衍。

我相信,社会上的每个岗位都有其存在的必要,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教师并非就要高尚,它也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重要的,而为之奋不顾身。

每次有人联系我们,说想要来支教。我们首先建议他至少支教一年。短期支教来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的新鲜劲一波又一波地生起,一波又一波地退去。可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持久的,深刻的。

这几年,时常听亮亮老师讲起他以前支教的故事,以及他对支教,对乡村教育的看法,加上我自己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事情,才渐渐意识到乡村教育事业的艰难。

也真是因为其艰难,我们才利用媒体的力量去分享我们的支教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教育,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亮亮老师也不再担心媒体的过多赞誉,会让自己的内心有“德不称位”的想法。

支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脚踏实地地做事,就像两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我们的内心是踏实的。媒体的报道就如同平静的湖面溅起的小水花,水花之后,依然平静。两头老黄牛还得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如今的社会是网络的时代,每一天都有新闻发生,都有感人的事迹被发现。我们的感动是那么容易被生起,可也会在很快的时间里消失。教育需要的不是一时的感动,而是持续不断的投入、长久的关注。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