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一训”不应只贴在墙上,也应刻进心里

“三风一训”,即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通常把“校训”放在“三风”前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一所…

“三风一训”,即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通常把“校训”放在“三风”前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存在方式。

本学期开学的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我向老师们阐释了朗星小学更新后的“三风一训”。

◆校训: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随便聊聊的图片

这八个字的经典性已无需赘述。它包含着对生命的无限信任,耐心等待——无论你此刻是什么样子,已经初展娇颜还是沉寂无声,昂扬挺拔还是迷茫晦暗,我们都相信你身上蕴涵着无限的可能,你将来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没有这种信任,教育将没有光亮。

◆校风:辛勤劳作,诗意栖居。

这一条是面向一所学校所有师生的。它取自荷尔德林的“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充满劳绩”强调的是“勤”,勤劳,勤奋。我们相信天道酬勤,相信付出与回报会成正比。我们相信劳作(工作和学习)是热爱生命最好的方式——如纪伯伦所言:“工作是看得见的爱,通过工作来爱生命,你便了悟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对教师来说,“勤”是认真工作;对学生来说,“勤”是勤奋学习。然而,充满劳绩的生活未必是有诗意的。如果劳绩建立在激烈的竞争、残酷的内卷以及无休止的、枯燥重复的工作和学习之中,这便是对生命的异化,无论如何也升腾不出诗意。

所以,“诗意栖居”其实对“辛勤劳作”有了限定——我们的劳作可以是辛苦的,但它必须是有意义的,是遵循事物发展(教育)规律的,是能促进我们的劳作对象(包括自己)健康发展的,是有一群志趣相投、团结友爱的队友的。

这样的劳作赋予我们快乐和意义。教师因此实现自我的职业价值、生命价值,学生因此而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

快乐本身就是诗意,美好本身就是诗意。

◆教风:眼中有爱,行中带尺。

这是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的另一种表达。

“眼中有爱”强调的是师爱。“当你讨厌一个孩子的时候,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便已经失败了。”爱是教育的基础,它本质上仍然是对一个生命的信任,是“相信种子”。如果你心中有爱,自然会从你的目光中流露,一个眼中有爱的老师,不会对学生使用暴力,不会用言语讽刺和辱骂学生,他的心是柔软的。

但教育不应只“眼中有爱”,也要“行中带尺”。前者是母性之爱,是对生命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后者是父性之爱,是给予生命规则感和方向感。

所以,“行中带尺”中的“尺”,第一层含义是“戒尺”。不是说要去体罚学生,而是要在学生犯错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让他承担后果,得到“等值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康的。

只有母性之爱的教育是羸弱的,只有父性之爱的教育是伤人的。

第二层含义是“尺度”。不只是惩罚要有尺度,教育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尺度。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讲什么,用什么方法讲,要有尺度;一节课的时间安排,每个环节用时多少,要有尺度;学校一学期的活动安排,什么频率,什么规格,要有尺度;学生的作业布置,量的把握,形式的丰富,要有尺度……

最好的尺度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极致的中庸。不断地修炼自己,让尺度内化于心,让自己一出手便“恰到好处”,化万物于无形,应是一名教师不懈的追求。

◆学风:理解迁移,审辩创新。

学习首当勤奋认真,但这一条已在校风“辛勤劳作,诗意栖居”中包含,就不在此处强调。

学习上,我们强调“理解”。基于理解的学习才是有深度的,知识才能活起来。当知识在头脑中活起来,我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将它进行迁移、应用,它才能真正为我们服务。

在对待知识和信息的态度上,要常常审辩。审辩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角度去看问题,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能够独立思考。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便为创新打下了基础。改变旧事物,或发展(创造)新事物,这正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

三风一训,不能只是贴在墙上,更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