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民俗记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 现在是每年六月七、八日两天,过去是七月七、八、九日三天。目前尚未列入法定假日,但全社会…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

现在是每年六月七、八日两天,过去是七月七、八、九日三天。目前尚未列入法定假日,但全社会思想高度统一,已经自觉为之腾挪出了足够宽松的节日“空间”。这一天,各个城市普遍变得安静,连无比喧闹的夜生活街区都自律得收敛起了聒噪。汽车在规定区域内,被禁止鸣笛,其实不用禁止,所有车辆都不约而同地捂紧了“嘴巴”,担心犯忌。邻居之间,也变得谦让、小心翼翼、轻声慢语,整个社会若作为一个肌体,似乎一下子回到了“脉静身凉”的境界,这可是中医认为的理想的健康体征。难怪有人总是不由得怀念,高考那几日的安静。

随便聊聊的图片

这个节日,每年都有一定的祈愿祭拜活动,“香客”云集、心诚虔敬,“功德”无量、热闹非凡,或举家,或“集体”,或个人。他们拜考神、魁星、至圣先师、文昌帝君、状元府第,或者一棵树,或者一眼泉,或者一尊教学楼下的雕像,连平时不信这些的家长老师也“迷信”起来。潮流青年还有膜拜的特定“谐音梗”,比如,理科学生拜李宗盛,意为“理综胜”,文科学生拜余文乐,意为“语文乐”。之前的几日,香火会更盛一些,似乎各地的寺观神仙都被虔诚的人们寄予了厚望,甚至被早早许了愿,希望在这个大考节日之际能够得到特别庇佑,或是求得一些心理慰藉。这个时代,已无女子及笄,男子束发冠礼等习俗,节日主角们在他们完成“成人礼”之后随即面临的这一次人生大考,将是此生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对每个人影响深远,估且称之为“高考礼”。高考在公众的生活世界中亦如经历了一场人生“仪式”,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青少年生命历程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事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当年的七月七、八、九三日,还被称为黑色七月。许多人大概是被一年一度的“七月流火”,“考”焦了或“考”怕了,心理阴影挥之不去,故而显得七月很黑。也许是竞争激烈、压力巨大,满足心愿、达到理想者寥寥,每个人事实上都承担了黑色阴影的部分,只是根据个人情况不同阴影面积大小不一而已,有人甚至会被考试的紧张梦魇伴随终生。当年,一省之域心仪学校的录取指标多年来都停留在个位数,考前先填报志愿更增加了命中风险,鲜有人能信誓旦旦了却心愿,许多不确定尽在其间,包括最后的志愿书大都无奈填了认命似的服从分配。服从即是接受调剂,那更是听天由命的安排,天知道最后的档案会落到哪儿。许是气氛紧张缘故,每年七月的那几天,竟然必定有雨,这几乎命定的雨大概是来为人们降温的,或者也是浇灭希望的吧。反正有雨是此节特色之一,如每年农历的七夕,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注定泪撒鹊桥一样,故此节在多地也暗称雨节。

如今这个节日,已没有了过去年代那般赌命似的悲壮,但依然有看不见的硝烟袅袅不散。过节的诸多讲究显然是丰富了,选择也多了。一些家庭主妇会自发地穿起平时不穿的旗袍,且叉开得越高越好,民间喻意为“旗开得胜”,为了这个“旗开”连那些保守的妈妈们也是拼了。当然,爸爸们也不甘示弱,扭捏地套上了并非御赐的黄马褂,喻意“马到成功”。此节连颜色也颇有讲究,节中的第一天,颜色尚“红”,意为“开门红”,次日主绿,意指“一路绿灯”。自南至北民俗略有不同,南方粤语地区还有甘蔗挂香蕉的习俗,是为了讨“有蕉一日,掂过碌蔗”的彩头,翻译成中原白话即是:有朝一日,一路通畅。当然,民间语境下的实用主义,还另有新解,如:不上蔗(浙)大,就上蕉(交)大。考生出科场后,有的家长会手执一株葵花相送,这儿又有指曰:一举夺魁。更有东北一些家长穿上紫色内裤,表示谐音“指定行”,南方一些家长则会穿双耐克鞋,期盼考试全是“√”。某年,一科毕,众生涌出科场,有女生冲在最前,在空中连续几个“一字马”上了头条,有人解读这可能是奔着讨“一马当先”的彩头去的。

 

素日为常,节日无常。作为节日的高考,容纳了各种遗憾、圆满,确定与不确定。大众生活世界,高考场域已然如同受人注目的舞台,为众生提供了另一种生活际遇的展示,以延续日常生活中的民间真谛。其娱乐性和民间宗教性不言而喻,多表现为吉利谐音、符号象征、祈愿考神、祭拜古今人物等行为和特定精神活动。同是此节中民俗活动的关注焦点和共享情感状况也早已实现了仪式的互动,从语境到气氛完全具备了节日的特点,如话语体系的日渐丰富,“考的全会,蒙的全对”“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都上211”,再如,早餐准备一根油条加上两个鸡蛋,形象地摆成百分的样子,等等。有专家称,高考节衍生出的“考试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形式趋于多样,加之现代传媒技术的批量生产,使之逐渐成为当代国家考试制度下所伴生出的周期性民间文化现象。这算是为高考民俗做了理论上的定性和文化上的肯定,为这一新民俗逐步塑形提供了依据。

所有节日,无非纪念、缅怀、吉庆、祈祷,高考也是,集合了地域、家庭、集体、个人的如是嘉愿,最后落到个人头上就是:卯足劲把自己送到一个好的环境去。高考新民俗与之相伴无可厚非,尤其是民间社会对这一生活事件的认知,并在传统经验的指导下建构具有“民俗性”的日常生活可能是最好的结果。高考与地域文化的密切融合,正在形成新的民俗世界。谁也无法否认,这一时节的许多事情都深受其影响,都在再颠覆微调着惯常生活的认知和秩序,比如交警可以为了给考生送准考证可以放宽交通处罚,当爹当娘当爷当奶的不顾长幼之序,大都纡尊降贵来服务考生……因为,在这个“节日”,这都不算无序无礼,如其节日民谚新语曰,“不孝有三,考上为大”。只是此节接近尾声之际,漫天飞舞的复习资料碎片,从天而降,飘飘如雪,伴着年轻一代的成长蜕变和情绪发泄,令人感叹万分,长声唏嘘。

关于作者: 加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